先有平江路 再有姑蘇城

時間:2011-09-14 13:37   來源:金羊網

煙雨、柳絲、古橋、扁舟,江南的味道

  或許在幾個世紀前,平江路這樣的街巷在蘇州比比皆是,我們的城市奔跑得太快,把本來屬于自己的傳統特徵和文明遠遠地拋在了後面。平江路在一片“拆”字中幸存了下來,他的存在讓我們不至于忘記老蘇州的樣子,不至于忘記我們曾經擁有過多麼精致、細膩、書卷氣十足的生活……

  在蘇州博物館尋古

  在現代主義意味的展館里,適宜的溫度讓觀者和這些古代繪畫都備感愉悅,我在泛著優雅淡黃色的畫卷上搜尋著每一個細節,希望能找到那條熟悉的街道,有小河、石板路、河埠頭、書院、白牆黛瓦……畫卷的標簽上,精致的小楷寫著那些如雷貫耳的作者——文徵明、唐寅、沈周、仇英……或許明代的物質、文化實在過于精彩和奢華,吳門四家都不願把一條普通的市井街道繪入他們的作品。熟視則無睹,再優秀的藝術家也會有審美疲勞吧。

小橋流水人家,不變的旋律

  尋常巷陌百姓人家

  洋鐵皮桶改造成的烘爐里,炭火逼人,香氣肆意。似乎任何時間過來,這里都排著或長或短的隊伍,這家簡陋得甚至沒有店名的小店,做著可能是整個蘇州最地道的“蟹殼黃”,一種巴掌大的,烤得微焦的小燒餅。其實一爐子也出不了多少,而一買就是幾十個的人卻不在少數,隊伍就這麼越來越長。

  “拿回去當點心,蠻好咯!”他們說。

  很容易想象這樣的生活:枕河的小平房、清洌的碧螺春、松脆的“蟹殼黃”、松松垮垮的小竹椅、冒著青煙的煤餅爐子、纏著牛皮筋的收音機里呢喃著的吳語……老蘇州的生活或許本該就是這樣,午後穿著老頭衫,端著大茶缸,腳上一雙人字拖,不緊不慢地踱著,到中張家巷里去聽一下午的評彈,自然而理所應當,平淡、質樸但熨帖進生活的角角落落。

細雨中的果實,為素雅的民居添上色彩

  一個“蟹殼黃”還沒嚼完,抹著嘴角的芝麻,你就晃進了平江路。如果這條有河有路的老街是動脈的話,和他平行或橫穿的鈕家巷、蕭家巷、大儒巷、南顯子巷、懸橋巷、胡廂使巷、中張家巷、丁香巷……就是無數的毛細血管,水和路滋養著這座古城以及他的百姓、他的文明和氣質。無數精巧的香糕磚以一種重復的秩序,顯示著姑蘇的細節,一種文人的審美意趣。枕河人家的小平房幾乎都是一個樣子,人字形的屋頂、斑駁的老牆、曬褪了漆的閣樓氣窗。粗陋的陶土花盆里,或蘭或菊;逼仄的牆門過道里,擠滿了自行車、蜂窩煤、支離破碎的家具;滴著水且震耳欲聾的空調外機……但正是生活的瑣碎,才沒有讓這條南宋時期就標注在當時地圖上的老街失去人間的煙火氣,沒有淪落成一個攝影的道具或主題公園,他依舊按自己的脈搏生存著,不疾不徐,不被覬覦,泰然處之,自顧自地注釋著老蘇州的關鍵字。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