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歷時89年建成,康熙、乾隆皇帝各題名36景,史稱康乾72景,72景外有一百余景,園內共184景。避暑山莊佔地564萬平方米,以西北山區、東南湖區、北平原區地貌構成了中國版圖的縮影,融南秀北雄為一體,集全國名勝于一園,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古代皇家園林。
承德地處燕山腹地,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每年七月份的平均氣溫僅有24℃,山莊內山林覆蓋,湖水環繞。山莊匯集了中國古建營造大成,造園與建築藝術無以倫比。有功能型建築、娛賞型建築以及裝飾型建築。
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宮殿區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佔地10萬平方米,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湖泊面積包括州島約佔43公頃,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蕩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東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熱河泉。平原區在湖區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有萬樹園和試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風光。山巒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約佔全園的五分之四,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平原區西部綠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風光; 東部古木參天,具有大興安嶺莽莽森林景象。
山莊整體布局巧用地形,因山就勢,分區明確,景色豐富,與其它園林相比,有其獨特的風格。山莊宮殿區布局嚴謹,建築樸素,苑景區自然野趣,宮殿與天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回歸自然的境界。山莊融南北建築藝術精華,園內建築規模不大,殿宇和圍牆多採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莊重,簡樸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牆,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它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典園林“以人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傳統造園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徵進行選址和總體設計,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同時融南北造園藝術的精華于一身,享有“中國地理形貌之縮影”的美稱。
西湖蘇堤
承德避暑山莊內 “康熙三十六景”第二景“芝徑雲堤”,是倣效杭州西子湖的蘇堤構築的,夾水為堤,逶迤曲折,形似芝字。此堤連接三島:採菱渡、月色江聲、如意洲。堤穿湖而行,為避暑山莊湖區主要風景觀賞路線。
西湖蘇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下,全長近三公里,它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任杭州知州時,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葑泥構築而成的。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治理西湖的功績將它命名為蘇堤。長堤臥波,連接了南山北山,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南宋時,蘇堤春曉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元代又稱之為“六橋煙柳”而列入錢塘十景,足見它自古就深受人們喜愛。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第三次下江南駐蹕杭州時,親筆題下了杭州十景,如今我們能見到“蘇堤”兩字是康熙禦題,皇帝對蘇堤的喜愛可見一斑。
康熙帝初建避暑山莊,疏導湖區時,親自度量設計,首先開辟的就是“芝徑雲堤”這處景觀。其《芝徑雲堤》詩雲:“命匠先開芝徑堤,隨山依水揉幅奇。”此堤對山莊湖區各處風景實有管理全局之妙。入夏以後,漫步長堤,滿眼蒼翠碧綠,四周勝景層層,步挪景動,百態千姿,綠柳裊裊,大有西子湖中“蘇堤春曉”之風韻。
兩堤雖遠隔萬里,卻南北呼應。無論是走在天堂盛景的西湖之上,還是漫步塞北的秀麗澄湖,在堤上,景致都是湖山錯落如畫圖般展開,萬種風情,任人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