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日照市以“漁家樂”民俗旅遊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000余萬人次,佔全市接待國內外遊客總數的48.7%;實現旅遊總收入58億元,佔全市旅遊總收入的47.9%;直接吸納就業人員2萬余人次,間接吸納就業人員3萬余人次。以“住漁家屋,吃漁家飯,做漁家活、品漁家樂”為主打內容的鄉村旅遊已成為日照旅遊的特色品牌。
目前,日照市已有30個村的3000多農戶從事鄉村旅遊,總接待床位達8.5萬張,其中有10個村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全國農業旅遊示范點。日照鄉村旅遊以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超常規的發展模式及令人矚目的成就引起了世人的關注,成為山東旅遊這片沃土上一朵引人注目的奇葩。
觀念轉變向質量要效益
日照漁家樂的起源,最早起于城市旅遊接待設施不足,轉向鄉村要客房。在20世紀90年代,日照旅遊在沿海還未佔據主流,加上海濱旅遊淡旺季異常明顯,單靠旺季時節幾個月的需求,很難吸引投資商來日照投資興建酒店。據了解,就在1994年,日照全市尚且沒有一處經過科學規劃建設的旅遊景區(點),沒有一家星級酒店,只有一家旅行社。
而隨著海洋資源的不斷減少,為保護海洋資源,國家有關部門將每年的6—9月設為休漁期,禁止漁民出海捕撈;日照海濱漁村里大量漁民休漁,造成勞動力閒置。為緩解旅遊接待壓力,日照市旅遊局決定以自然條件適宜搞漁家樂民俗旅遊的王家皂村為試點,發展“漁家樂”民俗旅遊,使漁民休漁不休閒,這樣既能緩解遊客蜂擁而至所帶來的住宿壓力,還能解決勞動力閒置,增加漁民收入。
日照市旅遊局最初選定王家皂村作為試點。6家示范戶,30個床位,便是日照鄉村旅遊的起步。據介紹,當年示范戶每戶創收3萬—5萬元的火爆效益,推動日照漁家樂“跑步”進入快速發展期。第二年,王家皂村106戶村民全部上馬漁家樂。鄉村旅遊接待成為日照旅遊的“蓄水池”,在旅遊旺季,鄉村居民開始接待遊客;在旅遊淡季,鄉村居民轉移精力于漁業,自動解散旅遊接待供給。
“漁家樂”民俗旅遊很靈活地解決了日照旅遊業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推動了日照旅遊的發展。但隨著日照旅遊“陽光度假海岸、水上運動之都”品牌的確立,以及“打造休閒度假旅遊目的地”這一整體目標的提出,“漁家樂”民俗旅遊的低端特徵顯然影響了日照旅遊的轉型提高。
其實,日照鄉村旅遊在其發展過程的初級階段,自發式增長特徵就十分明顯,這曾給管理方面帶來很大難題。據了解,至2006年,日照市的鄉村旅遊就已發展到2500余戶,擁有旅遊接待床位6萬多張,成為全國最大的民俗旅遊接待基地。但細細梳理,日照漁家樂存在住房檔次偏低、衛生環境差、價格偏低等問題,市場秩序混亂、無序競爭的現象也較為嚴重。有的經營戶為自身利益,單方面與遊客聯係,一味壓低價格,嚴重擾亂整個旅遊市場的秩序,使民俗旅遊走進了“低價—低質量—更低價”的惡性循環中。
提起前幾年的漁家樂發展,日照市旅遊局局長王立新感慨,對于一些外地遊客來說,當時日照市的民俗旅遊幾乎成了“低價格”的代名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日照市整體旅遊形象。實際上,日照的“藍天、碧海、金沙灘”,非常適宜開發高層次的休閒度假旅遊。低質量的民俗旅遊只是傳統觀光旅遊的延伸。內陸遊客來看看大海,吃吃新鮮的海鮮,類似于這樣的一日遊或二日遊並沒有完全挖掘出日照旅遊資源的優勢。這種旅遊發展模式迫切需要改變。
提檔升級離休閒更近一步
由粗放式發展到集約式發展,類似于一番變革,從何入手,成為困擾著旅遊管理者的一個難題。要想提高民俗旅遊的層次和水平,就必須提高民俗旅遊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大基礎設施的改造力度,推動民俗旅遊由粗放型、速度型向質量型、效益型發展。
2006年,日照市選取了農村班子比較強的喬家墩子村作為民俗旅遊改造提升的示范村,動員經營戶將多人間改造成有電視、有空調、有衛生間的雙人標準間。改造後的民俗戶接待檔次提高了,生活舒適,深受遊客喜愛,訂房者蜂擁而至。客房改造提升後,雖然床位數少了,接待人數少了,但旅遊收入卻增加了,是改造前的5倍。
典型戶改造提升的示范作用非常顯著,帶動了沿海一線民俗旅遊村的整體提升,有效調整了高、中、低檔住宿接待結構。對此,王立新解釋,漁家樂是順應國內旅遊需求起步的,要想走得長遠,也必然和遊客需求保持同步,甚至要引導遊客需求。
目前不少漁家樂的標準間,已經能賣到星級飯店的價格。最初鄉村旅遊剛剛起步時,每張床位每晚能賣到40元;2004年,在遊客大量涌入的情況下,每張床位每晚僅能賣到10元錢;改造提升後,客房價格得到很大提高,如2006年7月,喬家墩子的小五星飯店在旺季周末時,床位已能賣到260多元。這些消費特徵的轉變,也表明整體客源層次正在不斷抬升,日照旅遊正在朝新的高度出發。
這種改變,其實也正悄然影響民俗戶的觀念。在日照任家臺,筆者跟該村負責人王政文聊起旅遊來,他掩蓋不住一臉喜氣:“我在村里率先改造房間,投入了不少錢,但很快都收回來了。現在我家靠漁家樂和漁業,年收入能近百萬元吧。”在其經營的迎賓園,院落房頂裝了透明敞篷,寬敞明亮,牆壁上不乏書法、繪畫作品,多數為遊客所贈。王政文還親自動手,拍攝任家臺海濱風光,將攝影作品懸挂于大廳和各房間內。在“遊客意見簿”中,寫滿了來自各地遊客的褒獎和建議,不少遊客還教老王開博客,宣傳鄉村旅遊。
為規范鄉村旅遊發展,日照市旅遊局等部門先後制定出臺了《日照市民俗旅遊管理辦法》、《日照市民俗旅遊戶標準及星級評定辦法》和《加快農業旅遊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制定了《農業旅遊發展規劃》,同時編撰了民俗村《客房服務知識》叢書,對客房衛生清掃、接待、安全、消毒、服務人員禮貌、禮儀、禮節等提出了明確要求,使民俗旅遊村的管理與服務走向正規化。這種標準先行的做法,成為鄉村旅遊保駕護航的重要抓手。就全省范圍來看,針對鄉村旅遊方面的標準制定,日照走在了全省前列。
日照市旅遊接待長期“一床難求”的形勢形成了“供給佔強勢”的局面,使遊客議價能力處于弱勢。而從鄉村旅遊發展大環境上來看,臨近村莊的相互競爭,又導致民俗戶之間的“價格戰”。如何做到既保護遊客利益又能保證鄉村旅遊順利發展呢?日照市旅遊局給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以董家灘村為例,該村從2004年開始大力發展民俗旅遊。針對董家灘村民俗旅遊存在文化品位不高,檔次低、惡性競爭等問題,2008年,日照市旅遊局幫助、指導該村成立了金沙灘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設立了民俗旅遊接待中心,對村內民俗旅遊戶實施“統一管理,統一接待分配,統一接待價格,統一飯菜標準、統一結算”的“五統一”制度。為確保經營業戶依法經營,守法經營,文明服務,對各民俗戶實施“六證一牌”的管理辦法。旅遊、工商等部門採取聯合辦公的方式,為各民俗戶辦齊相關證照。高起點建設、高標準管理的做法得到業內認可,各相關者利益均得到保障。
日照市旅遊局還定期開展培訓,提高民俗旅遊經營戶的服務水平,幾年來,每年培訓民俗戶達1000余戶,培訓人員達4萬余人。集中培訓外,還組織部分民俗旅遊戶赴韓國的濟州島、四川、蘇杭、上海等地進行參觀考察,各村也分別組織農戶外出考察,轉變從業人員的觀念。
休閒度假,講究的是多重感官體驗,日照市通過硬件、軟件雙管齊下,在旅遊基礎設施上加以完善,在文化品位上加以深化,在服務水平上加以提高,日照鄉村旅遊真正離“休閒度假”更近了一步。
前行從一枝獨秀到遍地開花
在整體提升的基礎上,日照急需解決另一難題:如何形成內部良性運營機制,並讓鄉間奇葩成長為香飄四海的旅遊產品?
王立新表示,日照鄉村旅遊要想提高競爭力,不僅要實現日照和兄弟城市間的差異化,還要實現臨近民俗村間的差異化。在這方面,日照在積極推廣沿海“漁家樂”民俗旅遊發展經驗的基礎上,融合鄉村餐飲、住宿、土特產、民俗文化等資源,推進建設了一批農家樂、生態休閒園等鄉村旅遊景點。
日照沿海各村從各自不同的條件和優勢出發,推出了不同的旅遊產品和項目,豐富鄉村旅遊內涵。比如任家臺村立足近海養殖面積大,物產豐富,毗鄰森林公園的優勢,購買了4艘遊輪,開展了模擬海上捕魚作業的海上觀光遊。該村400余戶居民中有390戶在做漁家樂,村接待能力達15000多人。而每位遊客收費60元的海上捕魚項目更是成為強力賣點。該村還正籌備購買廢舊軍艦飛機等建立軍事博物館,依賴新景區海石園,開發茶園體驗項目,打造集科普、觀光、體驗等多功能、多主題的民俗旅遊村。
此外,桃花島依據獨有的海島資源,積極開發海島旅遊。喬家墩子村立足毗鄰市區的優勢舉辦了以歌舞表演、漁家女織網比賽、手工藝品大賽等為主題的旅遊文化節,部分村莊則利用浴場條件開展沙灘排球、沙灘拔河比賽、沙灘書法及繪畫、沙灘風箏大賽、沙灘雕塑等活動,還有的推出“周末菜園”等項目,日照鄉村旅遊已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
目前,除了漁家文化得到發揚之外,日照鄉村旅遊遍地開花,諸如茶文化旅遊、竹文化旅遊等主題已經成為日照鄉村旅遊的新興賣點。
依據山地資源,發展山村農家樂旅遊。坐落于九仙山腹地的五蓮縣靴石村借九仙山風景區旅遊業快速發展之機,依托山上豐富的果類、菌類等物產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發展了以“住山里別墅、品山中野味”為特色的山村農家樂遊、春季櫻桃採摘遊和秋果採摘生態遊,成為依靠旅遊發展旅遊的成功典范。2004年被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范點”,2008年被山東省旅遊局評為旅遊特色村。
依據竹林資源,發展竹文化生態旅遊。日照竹洞天風景區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毛竹園,景區總面積1000多畝,生長著100多個竹子品種。同時辟有專門的竹子品種展示區域,既是一個天然氧吧,又是一個生態植物園,構成“品茶賞竹、休閒娛樂”的旅遊文化主題。這個景區充分體現了濃鬱的江南風情和民族文化特色。園內建有侗族鼓樓、茶苑及民族文化村寨等30多處景觀,配套了餐飲、住宿、旅遊購物等服務設施。少數民族演出團長年為遊客表演民族歌舞,特別設有遊客參與性強的竹竿舞、娶親、上刀山下火海、鬥雞、套鴨等娛樂項目。竹林間百鳥爭鳴,河面上白鷺嬉戲,遊客可乘竹排、烏篷船盡享北方江南風光。
依據茶業優勢,發展茶文化生態旅遊。日照是有名的綠茶之鄉,擁有10萬畝茶園,年產量達1萬噸,佔山東茶葉產量的70%。依托茶業優勢和龐大的遊客資源,大打茶文化旅遊品牌。目前嵐山的巨峰鎮、莒縣的浮來山生態園已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鄉村旅遊示范點。
依據城郊農業資源,發展蔬菜採摘遊。東港區河山鎮依托日照市城北郊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旅遊資源,打造了蔬果採摘遊“農家樂”品牌,走出了一條科學文明的生態旅遊之路。憑借豐富的果林資源,河山鎮打造了草莓、棗子、梨、蘋果、柿子、蔬菜等大型採摘基地,形成了“春摘草莓,夏摘瓜,秋摘水果,冬摘菜”的四季採摘遊線路。
在王立新眼中,在休閒時代,鄉村旅遊具有最便捷、最生態、最豐富、最原始、最有趣、最實惠等特點,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除茶、竹、大海等自然資源外,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旅遊產品源源不斷的產出點。諸如農民畫等地方工藝品、與時節相適宜的採摘遊都將成為日照鄉村旅遊重要的迸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