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夏以來,延慶野鴨湖濕地內百鳥翔集。何建勇 攝
本市日前已將濕地保護列入“十二五”規劃,啟動了最大規模的濕地恢復行動。5年內,京郊將建成漢石橋、長溝、琉璃廟等十大市級濕地公園。
濕地是北京生態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維護生物多樣性、蓄洪防旱、凈化水質、調節區域氣候等多種功能。歷史上,本市濕地面積曾佔到全市總面積的15%。然而,僅最近半個世紀,本市的濕地面積就“縮水”7萬公頃,目前為5萬余公頃,只佔全市總面積的3.13%。
近年來,本市已陸續進行濕地修復工程,截至目前已建設和修復2800公頃。其中,建立了位于順義的漢石橋和延慶的野鴨湖等濕地自然保護區6處、2.11萬公頃,使北京最典型、最重要的濕地得到了有效保護。與此同時,還在郊野公園建設中“植入”濕地空間,如大興三海子郊野公園建設,新增濕地150多公頃,恢復了濕地植被和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正在建設中的11個新城濱河森林公園也大大提升了濕地品質,如已建成的通州和大興兩個濱河森林公園,恢復了蘆葦、荷花、香蒲等濕地植被,修復濕地200余公頃。此外,北運河和永定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修復海淀翠湖、西玉河、昌平沙河、白各莊、朝陽馬泉營、通州運河、豐臺宛平湖、曉月湖等10處濕地,總面積近600公頃。
“十二五”期間,本市將對現有的野鴨湖、漢石橋等6個濕地自然保護區進行升級,打造10大市級濕地公園。這些公園將伴隨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北運河流域生態治理工程建設,以濕地生態基質和濕地植物種植,代替混凝土砌築和人工草坪護岸,為鳥類等提供生存繁衍的環境;採用自然栽植手法,盡量弱化人工痕跡。(記者劉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