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府城:七井八巷十三街守望古城千年繁華

時間:2011-08-19 16:21   來源:海南日報

行走于府城的條條街巷中,許多路名還能讓人感覺到它往日地位的不同尋常。

  從宋、元開始,府城的城池已開始興建。至明清兩代,又歷經多次修建,東、南、西開三個城門,南築長堤,後又在城西門外增築土牆作為子城。由此,城池內地形呈北高南低之勢,依地勢和城牆,街道布局以東西向的今文莊路、忠介路為主線,其余路巷多在南部輔開,逐步形成“七井八巷十三街”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

  世事變遷,府城當年的城池樓臺、青山碧水,今天我們已難以想象。唯有街巷,留存著歷史傳說和它們歷經的滄桑。許多街巷里坊更因居住過那里的人而聞名,如達士巷因有明代工部都水司主事鄭廷鵠、“嶺南巨儒”鐘芳等名流鄉紳而由“鄭家巷”改名;金花村與朱桔里,則因出了丘浚和海瑞,讓不少遊人至今踏足拜訪。

  “七井”,一說是人們開鑿取水的古井;一說是造就繁榮城鎮格局的“市井”,即以南北向為縱,東西向為橫,構成了府城的七大井塊。八巷,各有特色,趣味盎然,比如府城最短最狹的巷——蛋巷、坡度最大的巷——打鐵巷、最彎曲的巷——仁和巷(坊)、最肅穆的巷——關帝巷、按海南方言讀來最難聽的巷——少史巷(“臭屎巷”)、最有傳奇色彩的巷——草芽巷、石板鋪設最完整的巷——達士巷、已被遺忘的巷——雙龍巷。其中,“臭屎巷”的起名頗有佳話。清乾隆時此巷稱夏宅巷,後來一戶大家搬至,其戶祖先當過少史官職,所以人們把此巷改稱少史巷。

  十三街,包括東門街、府前街、南門街、靖南街、尚書街(坊)、北帝街、鎮臺前街、縣前街和縣後街、丁字街、學前街、馬鞍街、北門街(今繡衣坊)、北勝街。其實,府城的街寬狹不一,有些像街,有些不像,但自古人們都是這樣稱呼,于是就傳下來了。

  七井八巷十三街,體現了府城最基本、最有特色的歷史環境風貌,至今仍保存著古代建築載體中各種真實的歷史信息。漫步老街,你還會發現,這里還隨處可見佛教、道教的寺、觀、庵、塔,還有許多奉祀各代名人的祠堂。

  盡管城池消失,但千年古城的深厚積淀,已無聲地滲入府城人的生活里。

編輯:陳葉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