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入與融入
“臺灣年輕人應該考慮自己的發展。十年是一個年輕人最寶貴的時光,如果不善加利用,今後一定後悔。”而立之年的鄭博宇有一套“發展觀”。
他認為,過去很多臺商是來大陸做加工製造,而今很多人來大陸做服務業,看中的就是大陸市場。
“全世界都覬覦大陸這個市場,臺灣離大陸這麼近,當然要抓住機遇。”
鄭博宇在臉書上設立了一個來大陸發展協會,把大陸的一些創業政策“翻譯”成臺灣人聽得懂的語言。他舉例説,大陸出臺“個體戶0資本申請”政策,但很多臺灣人不懂什麼是“個體戶”,必須好好解釋解釋,把更多臺灣青年“拉入”大陸創新創業圈。
大陸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分量,以及濃厚的創業氛圍,讓很多臺灣青年“識時務為俊傑”,勇當創業“弄潮兒”。晶禧文創(廈門)有限公司負責人、臺北小夥子林士偉説,大陸的創業孵化基地很多,一些傳統企業也積極轉型升級,整體創業活力充足,在這裡比臺灣更容易找到創業的突破口。
目前,大陸陸續建立了20多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努力為臺灣“創客”營造良好條件。
“辦公場所租金減免、開辦補助、住房補貼、貸款擔保補貼等措施,對初創企業幫助很大,我很快就確定落戶廈門。”臺灣青年林柏年去年6月帶著團隊入駐海滄園區的海峽兩岸青創基地,並設立了跨境電商服務平臺——“第一里路”。
自覺不自覺“被拉入”大陸創業圈後,林柏年努力實現“做得好、進得去、賣得掉”。他舉了一個臺灣洗髮精在大陸“遇冷”的失敗案例:産品的小清新風格在臺灣很受歡迎,但在大陸消費者眼裏,綠色包裝就好像農藥罐一樣難以接受。“最後我們得出結論,無論包裝還是配方,都應該努力迎合大陸需求。”
6月10日,臺灣青年創業者曾翊展(左)在即將開業的廈門“寶島夢工廠”裏指導員工擺設商品。
家在臺灣南投的曾翊展,拉了30個臺灣觀光工廠和50個寶島文創品牌“入夥”,在廈門努力打造“寶島夢工廠”,第一期就投入2000萬元人民幣。“我們主要做文創和旅遊,遊客們可以在我們這裡一站式學習鳳梨酥如何DIY、襪子怎麼變娃娃。去年廈門接待國內外遊客突破6000萬人次,這讓我們對創業前景充滿期待。”他説。
變被動“拉入”為主動“融入”,是很多“過來人”對臺灣青年“登陸”創業的期許。中小融輔軟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培訓業務部經理遊智彬説,作為一名臺灣人,自己是兩岸交流的受益者。
“臺灣市場小,但臺灣年輕人的心可以大一點。只要肯拼搏,勇往直前,不怕失敗,臺灣年輕人一定能在大陸尋找和建構自己的優勢。”他説。
在大陸就業創業的過程中,很多臺灣青年漸漸“融入”大陸生活。曾信軒説:“現在我兒子、太太、爸爸、媽媽、弟弟、伯父、姑姑都用微信。”
“父親鼓勵我走出臺灣,在大陸發揮作用。用爸爸的話説,一代人有一代人走的路,這叫‘一代一路’。不管怎麼走,這條路始終和大陸息息相關。”他説。
6月12日,兩岸青年創業者在第八屆海峽論壇大會上交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