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臺灣研究會近日在京主辦的“兩岸關係:共識累積與政策創新”學術研討會上,與會人士表示,破解兩岸政治難題,除了誠意溝通、不斷厚植“兩岸一家人”的戰略互信觀念,更有賴於兩岸人民發揮聰明才智,與時俱進,突破條條框框,大膽進行政策創新。
“兩岸一國”尋求共識
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曾在第八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幕式上表示:“一個中國框架的核心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國家。”出席此次研討會的臺灣文化大學教授邵宗海對此解讀為,這是自2002年中共十六大“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宣示後,“首次就一中原則或者一中框架,提出的重大政策創新。”一方面是為了調整因應島內部分人“對一中原則的污名化”,一方面也是希望“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新鮮的動力”。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副所長朱衛東對此闡述説,下一步要努力推動兩岸雙方在維護一中框架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實現“兩岸同屬一國”的法律化,從制度上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與成果不可逆。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另一位副所長張冠華分析認為,ECFA是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中的重要制度創新。在當前的兩岸環境下,雙方能夠在ECFA簽署中完成既合乎國際規則、適應現階段兩岸關係,又能照顧各方利益群體的制度設計與實踐,而且取得雙方主流民意的認可,彌足珍貴。ECFA設計的理念、政策思路與實踐方式,對於未來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有著重要的示範意義。
臺灣政治大學教授朱新民表示,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後續政策創新,他個人更看重兩岸互相開放媒體的意義,即讓兩岸人民在資訊的接觸與了解上更透明、更直接、更真實、更正確,以免被局部、負面、主觀的東西誤導與扭曲。他建議,為了減少雙方的疑慮,可以採取試點,以逐步開放城市對城市的方式來管理,而且考慮文字媒體優先。
軍事互信循序漸進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俞新天建議説,在回應臺灣民眾“擴大國際空間”的要求上,下一步可以考慮放寬部分政策,比如兩岸可以共同向駐在國舉辦中華文化和文物的展覽,影視和舞臺演出等;兩岸企業在國外開展貿易、投資活動時,兩岸駐外機構可以聯手幫助了解環境,開拓機會,保護權益;除了已有的護僑、撤僑方面的合作,對於兩岸在外國的留學生、旅遊者和各種社會文化交流人員,兩岸駐外機構也可以共同提供更好的幫助和服務。
由於臺海之間尚未結束敵對狀態,開展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建設,有利於和平發展框架的建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臺港澳所所長嚴安林建議,以前瞻的眼光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軍事安全框架。他表示,框架內容應該包括軍事人員交流、非傳統安全合作、危機管控機制、展現善意的軍事動作以及建立避免衝突的行為準則等,應通過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方式給予推動。
廢除舊規民間先行
上海臺研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説,上述所有政策創新與建議有一個前提,就是要先革除一些不合時宜的舊政策。如島內《兩岸關係條例》中處罰臺胞在大陸任職的規定,《條例》中有關陸客、陸生、陸資的不公平、不公正甚至侵犯人權的限制等等。
廈門大學臺研院院長劉國深建議,政策上可以引入兩岸民間社會的力量參與兩岸治理。兩岸公權力部門可以透過兩岸兩會等渠道,建立一些共同治理平臺,如在平潭,以“共同出資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透過民間社會組織向兩岸民眾提供公共服務。通過諸如此類的措施,可以解決兩岸終局政治安排完成前的共同事務需求。
[ 責任編輯:王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