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北大屠夫”做公務員12年:錢少事多不招待見

2016年09月24日 06:49:57  來源:中國網
字號:    

  原標題:“北大屠夫”陸步軒坐冷板凳12年:錢少事多不招待見

  12年前,“北大才子街頭賣肉”讓陸步軒成為家喻戶曉的新聞人物,其後當地政府將其“招安”,成為一名從事地方誌工作的小吏。

  12年後,“北大才子”再出驚人之舉——廣州賣肉。一向被人們譽為勵志、樸實的陸步軒最終還是回歸“屠夫”。

  從豬肉佬到公務員,最終重操舊業,陸步軒的命運輪迴整整走了12年。期間,陸步軒編纂地方誌400余萬字,華發早生,滿身的豬肉鉛華早已蕩然無存。再過幾年,他可以提前辦理退休手續,頤養天年。而在此時,51歲的陸步軒為何再舉屠刀,殺豬賣肉?是命運作弄,還是另有心結?——這年頭,雖説公務員辭職不再稀罕,但陸步軒的離職和“北大才子”的命運卻再度引發人們的猜測和廣泛關注。

  12年立言400余萬字,成果被束之高閣。

  2003年7月,《華商報》一則“北大才子長安街頭賣肉”的新聞,將淪落到街頭賣肉的陸步軒推到了風口浪尖。在採訪中,陸步軒講述了他從北大畢業後,由於一次錯位的分配,使他“一步錯,步步錯”,幾經失敗,最後鬼使神差的拿起屠刀,被迫幹起了張飛的營生。

  陸步軒出名後,數百家單位向他伸出橄欖枝,當地政府倍感壓力,區委書記親自出面找其談話,誠摯希望他留在當地。陸步軒在歷經了多年的風雨漂泊之後,終於進入體制內。陸步軒坦言:從內心來講,賣豬肉並非我的本意,我始終以文化人自居,在我眼裏,賣豬肉畢竟是下九流的行當,但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為之。追求穩定、安逸的生活,體面地做學問始終無法釋懷。

  2004年3月,陸步軒進入長安區志辦工作,當時辦公室有3人,除他之外,還有一個主任、一個副主任,主要任務是編俢地方誌與地方綜合年鑒,到目前為止,他作為骨幹,參與了兩部年鑒、一部地方誌的編纂工作,共計400多萬字。

  12年間,區志辦的人員不斷變化,而他是唯一一個沒有流動的“兵”。陸步軒漸漸感覺自己就是一個坐冷板凳的文字匠,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卻不招待見。按照領導的講法,地方誌為存史、咨政、育人的工具書,過去修史編志之人稱之為“史官”,類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可事實上,經濟社會,沒有人把它當一回事,所有的成果基本被束之高閣。對此,陸步軒自嘲:借用當地某官員的話,不修志也不影響長安人民的生活!

  收入“今不如昔”,沒弟弟賣豬肉賺的多。

  從2004年進入長安區志辦工作,陸步軒感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向記者曬出了工資單:離職前,他的基本工資是1972.38元(扣除三金後)、津貼為3150元,每月為5122.38元;第13個月只發基本工資。全年工資收入63440.94元,加上每年10000多元的目標責任獎,合計約75000元。

  陸步軒透露,自從進入體制內,生活其實並沒有什麼改善,甚至是“今不如昔”。到區志辦上班之後,他不得不把肉鋪轉讓給自己的弟弟繼續經營,老婆隨之失業,現在兩個兒女正在讀書,上面還有老父親需要贍養,家裏花錢的地方很多,每月的工資勉強可以維持基本生活。

  年過知天命之年,陸步軒卻選擇去職重操舊業。用他的話講:日子太平淡,一眼可以看清10年、20年之後的情況,缺少奮鬥的激情,不想混日子,想換一種活法。

  據了解,陸步軒是賣豬肉的一把好手,別的檔口一天才賣1-2頭,而他的檔口一天可以賣12頭,遇到逢年過節,最高可賣到40多頭。陸步軒從1999年夫妻開始賣肉,到2010年轉讓給弟弟歇業,11年時間,他賣豬肉賺了200萬,後來買了商品房和商鋪。

  然而,耐人回味的是,做了12年公務員的陸步軒對目前的生活狀態感覺有些無奈:“經濟壓力實在太大”。而他弟弟的豬肉檔每年卻有幾十萬的收入。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