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中國方案
——十六大以來重大戰略述評之七
每月,55元。
這是來自中央財政的新農保基礎養老金,錢不多,但它跨越了一個時代——
目前,上億農民領取養老金,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老有所養”的願望正在實現。
這是國力壯大的彰顯:依託國家財力的增長,才有了這項重大惠農政策。
這是執政理念的昇華:“政府寧肯少上幾個項目,也要確保對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投入”,堅持把改善農村民生作為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內容,才有了這樣的決心和魄力。
這是科學發展的抉擇:把“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求真務實為民生的行動。
十年堅韌求進,我們已經確立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基本構建起統籌城鄉發展的政策體系,初步搭建起統籌城鄉發展的制度框架,在統籌城鄉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十年攻堅克難,糧食産量實現歷史罕見的“九連增”,城鄉收入差距出現縮小跡象,農村呈現和諧穩定的新氣象,“三農”發展進入又一個“黃金期”。
破解城鄉發展不協調矛盾中體現出的獨特力量,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了“中國方案”的思想厚度、實踐深度、人性溫度。
突破“以農言農、工業優先”——
開啟統籌城鄉發展新紀元
發展,往往來自對時代的回應,源於對矛盾的解決。
城鄉差距是當下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最大表現。
在現代化征程上跋涉,瘸著腿走不好,更走不遠。
“雖然GDP的增長、財政的增加,大部分都不來自農業,但農業不穩固、農村不發展、農民過不好,其他都是沙灘上的高樓,缺乏堅實的根基。”黨的十八大代表、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説。
協調發展,需要攻堅克難的勇氣,需要總攬全局的智慧。
十六大以來,我們黨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農”——
十六大首次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
中央連續出臺9個“一號文件”,“統籌城鄉發展”成為貫穿其中的一條紅線……
十年孜孜以求,在堅持黨的農村基本政策基礎上,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的“神來之筆”,為統籌城鄉發展定位架構。
從“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從“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到“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不再是“以農言農”,不再是“工業優先、城市偏向”,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新思想新理念,引領開啟統籌城鄉發展新紀元。
從徹底取消農業稅到實行農業“四補貼”,從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到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強農惠農富農,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劃時代意義的新政策新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億萬農民發展農業生産、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
改變城鄉二元結構,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統籌城鄉發展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是指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思路、大戰略。
但它絕非“削峰填谷”,而是在補齊“短板”的同時,讓“長板”更長;並非城市對農村的單向度援助和幫扶,而是基於差異互補的共贏。
重慶市在統籌城鄉改革實驗中打破城鄉界限,讓城市和農村資源雙向流動,城鄉優勢在互動中實現互補。
隨著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大,如今工農城鄉相互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影響更加廣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
工業反哺、城市支援對“三農”的拉動日益明顯。這十年,是我國農業農村發生歷史性巨變、農民得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
農業形勢、農村發展對工業和城市的支撐日益突出。這十年,我國社會結構迎來了一個歷史性變化,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關口。糧食連年穩定增産、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有力地支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化城鎮化,為保障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