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臺灣新聞界除了再次神化蔣介石之外,同時也透露出臺灣統治階層一種徬徨無主、失望沮喪,甚至是歇斯底里的情緒,借一位退伍老兵的口,《中央日報》報道説:“我一直期望著‘總統’蔣公能帶我們回去,現在他老人家竟然先走了。”蔣介石的病逝在島外也引起不同的反響。首先來自大陸新華社的消息是:中國共産黨仍視其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代表”,“雙手沾滿了中國革命人民的鮮血”,他是國民黨反動派的頭子、中國人民的公敵,是死有餘辜。來自外國的消息是:有些國家把蔣介石貶得一文不值,有些國家又把他説成是20世紀的英雄。
文章摘自《被歷史忽略的歷史》 作者:楊文 裴小敏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病情再度惡化。據蔣經國當晚日記記載:“憶晨向父親請安之時,父親已起身坐于輪椅,見兒至,父親面帶笑容,兒心甚安。因兒已久未見父親笑容矣。父親並問及清明節以及張伯苓先生百歲誕辰之事。當兒辭退時,父囑曰:‘你應好好多休息。’兒聆此言,心忽然有説不出的感觸。誰知這就是對兒子的最後叮嚀。余竟日有不安之感,傍晚再探父病情形,無變化,惟覺得煩躁。6時許,稍事休息。8時半三探父病,已開始惡化,在睡眠中心跳微弱,開始停止呼吸,經數小時之救無效。”
另據“榮民總院”蔣介石病情醫療小組報告説:4月5日,蔣介石突感腹部不適,泌尿系統失靈。醫生認為蔣的心臟功能欠佳。傍晚8時15分,蔣的病情極度惡化。醫生發現蔣的脈搏突然轉慢,於是急用電話通知蔣經國。當蔣經國趕到時,蔣的心跳已不規則,血壓下降,情形甚危。當即醫生施行人工呼吸,乃至運用藥物和電極直接刺入心肌,刺激心臟跳動,心臟與呼吸恢復正常。但4-5分鐘後,心臟再度停止跳動。11時50分,蔣介石雙目瞳孔放大,經搶救無效,這位統治中國內地二十二年之久,又在臺灣偏安二十六年的蔣介石終於撒手西歸,享年八十九歲。
在蔣介石彌留之際,宋美齡與長子蔣經國,次子蔣緯國,孫子蔣孝武、蔣孝勇均服侍在側。
蔣介石病逝之時,臺灣當局黨政軍要員在接到蔣病危通知後,于當夜趕到士林官邸,並在此舉行了在蔣介石遺囑上簽字的儀式。首先是由蔣夫人宋美齡簽,繼之由“副總統”嚴家淦簽。當“行政院長”、蔣的長子蔣經國在其父遺囑上簽字時,“雙手發抖,已不成書”。其後,“立法院長”倪文亞、“司法院長”田炯錦、“考試院長”楊亮功、“監察院長”余俊賢諸人都顫抖著提起筆在遺囑上簽了字。
當晚,蔣經國以長子身份同宋美齡商量治喪有關事宜。經商定:暫厝蔣介石靈柩于臺北市南60公里處的慈湖湖畔。20世紀60年代初,蔣介石途經此地,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在這裡修建了一座中國四合院式的“行宮”,起名“慈湖”。蔣生前常來此小住,並囑咐在他死後靈柩暫厝此地,以達成蔣介石“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