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島資訊

臺灣雲南菜:鄉愁之上難以言説的悲情

時間:2010-08-02 09:43   來源:人民日報

  在臺灣,幾乎所有源自大陸的菜係都帶著鄉愁的味道。唯有雲南菜,鄉愁之上還有著難以言説的悲情。

  風格雜糅“滇緬泰”

  臺灣的雲南餐館不算多,可也不少,時而寥若晨星,時而又扎堆出現。

  臺北永吉街街口處一家“滇味廚房”,佔盡地利之便,常大排長龍。店裏的桌椅都小小的,盡可能地利用空間。功能表上,自然少不了過橋米線、小鍋米線、汽鍋雞等雲南餐館當家菜。米線端上來,是改良過的,少油、清淡;涼菜不太酸也不太辣,頗合臺灣人口味。看店裏的介紹,還是一間連鎖名店,不少電視臺節目推介過,許多名人光顧過,“連爺爺”都常來吃呢。老闆娘40多歲,正用純正的雲南鄉音打電話。轉過身來招呼客人,卻是滿口的臺灣“國語”。以為她是大陸新娘,她卻連雲南都沒有去過!老闆娘笑説父輩是雲南騰衝龍陵人,經緬甸來臺。出生在臺灣的她,跟長輩學得一口雲南話。這算是臺灣一大特色,就連著名影星林青霞,跟父母也是講山東話。在那隔海相望、生死兩茫茫的年代,這似乎是外省人對其來處的一種紀念方式。

  更多時候,臺灣雲南人開的餐館冠以“滇緬泰料理”之名,有點拗口的名字交待了店主人來臺的路線圖。臺灣南端海濱小鎮墾丁的街市上就有這麼一家。進去一看,裝修風格與其説是雲南餐館,不如説是泰國菜館。功能表上果然既有地道雲南菜酸腌菜炒肉,又有正宗泰國菜蝦醬空心菜,當然還有説不清是泰國菜還是雲南傣家菜的涼拌木瓜絲。裝米飯用的是錫制容器,可能是泰國的,也可能是緬甸的。跑堂的小夥子一看就是雲南人,眉宇間還有著叢林的氣息,從緬甸來臺未久,講臺灣“國語”時還帶著雲南口音。至於這裡的主人,不用説和“泰緬孤軍”的故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價廉物美生意隆

  這段故事或許快被世人遺忘,故事裏的主角及其後代,因為乘上了不同的“時代列車”,命運也大不相同。

  1949年,國民黨軍隊李彌殘部未跟隨蔣介石敗走臺灣,而是奉命“轉進”緬甸,就近準備“反攻大陸”。後在國際壓力下,蔣介石下令撤軍,兩次撤軍約有1萬多人赴臺。留下數千人及其眷屬則在泰緬邊境叢林中艱難求存,被臺灣人統稱為“泰緬孤軍”。

  當年撤臺的雲南籍軍人及其家屬,大多被安置在特意為他們建立的南投清境農場和桃園、屏東等地的眷村中。離家千里,難免思念家鄉的美食,同時也是為了謀生,許多人便開始做起雲南菜生意來。當然,限于所能得到的食材和調料,所謂的雲南菜也不過是米線、汽鍋雞和大薄片、椒麻雞、豌豆粉之類的家常菜。價廉物美,口味也適中的雲南菜漸漸聲名遠播,雲南眷村的鄰近地區一般都會發展成為雲南美食大本營。

  安置在清境農場的雲南人以傣族為多,少數民族生活習俗保留較完整,其雲南菜也以酸甜辣適中的傣家菜風格獨樹一幟。清境農場後來發展成為臺灣著名的旅遊度假勝地,雲南風味餐廳和傣家節慶風俗成為清境農場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

  更有創業精神的雲南籍眷村第二代,將雲南餐館開到了全臺各處,有的發展成了連鎖名店,如滇味廚房。對於他們來説,父輩的“叢林曆險記”只是故事而已。

  滄海桑田是命運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後,留在當地的所謂“泰緬孤軍”後裔陸續以各種方式赴臺,其命運卻與早期從緬甸撤臺者大相徑庭。他們中的一部分循正規渠道來臺學習和工作,生活尚可,雜糅滇緬泰風味的雲南餐館多為他們所開;另一部分人因為在泰緬沒有身份,多靠購買假出境證明來臺。原指望臺灣當局能給他們身份和家的感覺,卻因政策變動、政局變化等原因遲遲不能如願。沒有身份,只能靠打黑工生存,嘗盡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老鄉所開的雲南餐館常常成為他們的棲身之所。

  這種情形,直到2008年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贏得了臺灣“大選”上臺,才有了轉機。2008年7月,近千名來自緬甸北部的“孤軍”後裔以各種方式向當局陳情,要求解決延宕多年的身份問題和相關權益。不久,臺灣“內政部”承諾將出臺解決方案。2009年6月,臺“內政部”宣佈,滯留臺灣地區的“泰緬孤軍”後裔可換領臺灣地區居留證,合法在臺居留或定居。

  歷史的滄海桑田,在這群雲南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所以,每次在臺灣品嘗雲南菜,探訪過泰北李彌殘部聚居地的我,心頭都會涌上一句話:咱吃的不是菜,是歷史。

編輯:何建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