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忠孝東路與敦化南路交叉口的《都市剪影》,以人物鏤空剪影及立體造型代表都會生活
初來臺北,在101大樓、中山公園、故宮等景點附近,看到一些雕塑、壁畫或其他工藝品,總會駐足觀賞一番。心想,臺北人真有創意:在景點附近設置如此美妙的藝術作品,不僅豐富了景區的內容,也讓觀者在增長見識的同時提高了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在臺北呆得時間長了,走過的地方多了,慢慢就發現,幾乎所有的街道上或高樓大廈的附近,都辟有公共藝術空間,設置著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臺北,猶如一座沒有圍墻的藝術館!
利用閒置場地打造藝術空間是臺北構建藝術都市的重要舉措。市中心的華山藝文空間是由閒置的糖廠舊廠區改建的,許多藝術家在此“因地制宜”創作了眾多藝術作品,已成為臺北舉辦各種藝術活動的平臺與展臺。近日,大陸熔銅藝術大師朱炳仁與臺灣鍛造鋼塑藝術家楊奉琛首次在臺舉辦藝術展,就是在這裡舉行。位於淡水河邊的污水處理廠最近也被打造成藝術公園,成了市民休閒與藝術觀賞的好去處。
除了藝術空間之外,行走在各個街道,同樣能觀賞到各式各樣的藝術作品。為了讓市民和遊客充分感受到都市藝術氛圍與樂趣,臺北市文化局最近特意規劃了“悠遊敦化林蔭大道上的綠意與藝術”等六條漫步公共藝術路線。據了解,遍佈在臺北市區的藝術作品共有雕塑、繪畫、工藝、水景、壁畫彩繪、壁畫鑲嵌、壁畫浮雕、地坪鑲嵌、垂吊造型、紀念雕柱等12大類、近500件,其中雕塑作品最多,達207件。
市文化部門相關人士表示,近年來,隨著都市更新及新建高樓大廈的出現,新設的公共藝術空間不斷增加,這與市政府推行的“1%強制令”和“補助政策”有著密切的關係。臺當局“文建會”頒定的《文化藝術獎勵條例》明確規定:“公有建築物所有人,應設置藝術品,美化建築物與環境,且其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其價值高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者,‘政府’應獎勵之。”臺北市為此還制定《文化藝術自治條例》,並設置了公共藝術設置審查委員會,加大了實施、推廣與維護力度,讓市民和遊客在行走之間,深刻感受到藝術就在街頭上。
位於市民大道與敦化路交叉口的《斑馬線》
位於松江路口的自行車租借場的《城市候鳥》,表達了來自四方的人如候鳥一般,停車場提供候鳥暫歇的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