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5日,記者隨洛陽市雜技團武術表演隊前往臺北市,驚喜的發現這裡竟然有洛陽街、鄭州街、開封街等等充滿河南文化韻味的特色街道,還有臺灣同胞自稱河洛郎——河南老鄉。
洛陽街位於市中心
洛陽街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單行道,長約400米,位於臺北市繁華城區——萬華區,屬於市中心地帶。
這條街的西端是洛陽停車場,又叫“洛陽立體停車場”,是臺北市一個規模頗大的綜合性停車場。該停車場從地下室到大樓各個樓層佈滿停車位,裏面停滿了轎車、卡車和大型巴士。
以西寧路為界,洛陽街分東、西兩個部分。西半部的洛陽街兩側主要是居民樓,當地人稱作“西寧國宅”,其中90%的居民都是國民黨老兵,還有一個西寧市場,正在裝修;東半部的洛陽街是商業街,主要售賣地方小吃和電子産品。
還有鄭州街、開封街……
東半部的洛陽街,北側有個“新中華商場”,頗為熱鬧;南側則是臺北市“萬華運動場”和“福星國民小學”,可見穿著運動服參加鍛鍊的成年人和稚氣未脫的穿校服的小學生。
在“新中華商場”西側,是一片小吃區。街上的兩家麵館——“小吳牛肉麵”和“建宏牛肉麵”,其招牌上都寫著“原鄭州街牛肉麵”。
記者走進“建宏牛肉麵”,要了一碗麵。這家麵館做的牛肉麵,湯紅而稠,上面漂著碧綠的蔥花,雞蛋大的牛肉塊有六七塊。肉燉得很爛,入口醇香。
麵館老闆説,洛陽街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有了。這片區域的街道幾乎全以河南省及其城市名命名。洛陽街的北面是鄭州街,南面是開封街,附近還有許昌路、信陽街、南陽街、河南一路、河南二路等,相信每一個河南人來到這裡都會倍感親切。
老兵感慨抗戰時在洛陽流過血
在洛陽街和西寧路交叉口的花壇旁,記者遇到三位白髮蒼蒼的老者,便上前和他們攀談起來。當他們得知記者來自洛陽時,一位年紀長些的老人興奮地説:“洛陽?我去過很多次,抗戰時期,我在洛陽打過仗、流過血!”
這位老人名叫蕭明漢,今年89歲,湖南衡陽人,就住在“西寧國宅”。抗戰時,他是國軍整編52師33旅98團上尉排長,曾經在當時洛陽城西邊居住,老人回憶,當時他們就在周公廟內駐紮。
抗戰時,蕭明漢老人曾在洛河北岸和日本人浴血奮戰,戰火紛飛中,老人的右臂被日軍坦克炮彈的彈片擊中骨折,右臂上至今還有一塊醒目的疤痕。
另兩位老人也是國軍老兵。一位是蒯瑞軍老人,88歲,曾在國軍207師服役;另一位是劉偉老人,86歲,安徽阜陽人,在大陸時是警察,到臺灣後才補充進軍隊。
三位老人説,退伍後,他們均享受較好待遇,住的是政府提供的“國宅”,租金比較便宜,每個月還有補貼。
前幾年,三位老人都回過大陸,大陸飛速的發展讓他們又驚又喜。“每天看電視,我們都關注大陸的新聞。大陸的每一點進步都讓我們打心眼裏高興——身為中國人,誰不盼著國富民強啊!”劉偉老人説。
年輕人自稱河洛郎
在萬華運動場旁,記者和幾個年輕人攀談起來。得知記者來自洛陽,他們驚呼:“你是洛陽人,我們是‘河洛郎’,咱們是老鄉!”
臺灣倫傑企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詹雙民先生説,在臺灣,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是閩南人,也就是從福建南部遷來的居民,他們最初是從河洛一帶遷至福建,所以自稱“河洛人”或“河洛郎”。
詹雙民先生笑著説:“我們這些‘河洛郎’,希望更多的‘河洛老鄉’,都能到洛陽街來看一看,認認老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