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一些外國電影專業人士常常問我:需要什麼樣的電影政策,可以達到如韓國電影這般的成功。我總是給他們同樣的回答:如果有舊制度和審查,首先必須廢除,因為對於創作者來説,表達自由相比其他政策支援更為有效,韓國電影的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本深感兵力不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43年頒布了針對年滿20歲和20歲以上的韓國男性的徵兵制和少年志願兵制。為了宣傳徵兵制和志願兵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電影,即採取朝鮮軍司令部、日本海軍省、日本陸軍省支援朝映的形式製作軍國主義宣傳片。朝鮮映畫令規定觀看電影是國民的應盡義務而不是娛樂行為,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法律條款。
韓國電影審查制度經歷了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時期和軍事政權時期,在相當長的時間,公眾的表達自由被徹底剝奪了,電影淪為維護政權或者是宣傳意識形態的一種手段。但是1990年代以後,通過憲法裁判所判決這一合法的手段,對審查制度作出了歷史性判決:電影審查是違反憲法的。徹底改變了韓國電影的格局。
第一部電影法于1962年頒布後,韓國電影産業日益發展壯大,不僅如此,到了1971年,每年可製作100~200多部各種類型的影片。這一時期的電影,數量之多,品質之高,可謂韓國電影真正的復興。1969年,全年電影製作數為233部,觀影人次為1億7800萬,這一數字直到2005年才被打破,是韓國電影史上最輝煌的記錄。
劇本和電影雙重審查的統制政策,是導致1970年代韓國電影産業衰退的主要原因, 在嚴格的電影審查中,作品處處都被撕裂、被刪減、滿目瘡痍,留下一份惆悵的記錄。就如河吉鐘導演的嘆息“韓國電影在哪?根本找不到它。它既沒有萌芽的種子也沒有遺産,只有不成熟的模倣和骯髒的唯利是圖”。
1960年代開始,樸正熙獨裁政權利用電影作為政策宣傳工具以促進其政策發展,1972年10月維新以後,則變得更加強力和露骨。所有電影必須符合維新理念或者至少也要保持同調。在此期間製作的很多所謂的國策電影,都沒有獲得理想的票房,甚至還造成入不敷出。政府想要達到收支平衡,採取了“糊口之策”,即用贈票的方式動員觀眾或包場組織觀看,結果遭到輿論批評。其中有相當多數量的作品甚至都沒有公映過。
韓國電影的女性形象,主要從兩大流行類型:通俗劇和恐怖片中而來。一類是遵從傳統儒教的道德規範,即囚禁在貞操觀中的賢妻良母型,另一類是妖婦型或者是惡女型。
1980年代,全鬥煥政權為了辦一個體面的奧運會,無視自身經濟條件的不足,下達特別令,剷除貧民居住的“死角地帶”。接著,上溪洞一帶的破舊房屋被勒令拆除,貧民被驅逐,集體動遷至富川京仁高速公路邊的空曠平原。但是富川市政府隨即指出,附近的道路是奧運聖火傳送必經之地,不宜居住,於是,這批貧民再次被驅趕。這一過程,被金東元(Kim Dong-won)導演用錄影機記錄了下來,製作成一部名為《上溪洞奧林匹克Sanggye-dong Olympic》(1988)的紀錄片,這是韓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由錄影帶素材剪輯而成的紀錄片。
用坦克車踏平光州後登場的全鬥煥政權,實行暴力鎮壓和自由化的雙面政策,取消校服和宵禁,放寬學生頭髮長度,這是全鬥煥政權的禮物。而對於韓國電影界,全鬥煥政權給予的禮物是放寬對於情色片審查。托他的福,1980年初中期,突然開閘泄洪的情色片erotic films使電影院生意興隆。當時的大學生們,處於一種奇怪的生活狀態。白天,他們向全鬥煥的暴壓政治投擲石塊,晚上跟著全鬥煥自由化政策的統一步調,坐在影院裏,一邊咯咯地笑一邊看廉價的情色片。
1980年代初期,韓國電影界欲逃離被電影審查和政治壓制污染的電影黑暗期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年輕影迷開始討論電影文化除了充當娛樂角色外,是否能夠擔當教育、社會的媒介機能等問題,結果孕育出了獨立電影。
擺脫日本殖民統治、朝鮮戰爭、民族分裂是韓國電影史上三件意義深遠的大事。而且直到現在,這三段歷史殘跡在韓國電影中處處顯露痕跡,它們掌握歷史自身的方向和決定電影類型的産生和消失,對於電影和政治的關係以及界限起到決定性作用。
1980年代後期,西方電影評論家開始提到“韓國電影新浪潮”這樣的詞。繼中國“第五代電影”和中國臺灣地區的“電影新浪潮”後,在韓國這個東亞唯一不為人知的電影國度裏,可以看見社會批判意識和創造力兼備的新時代電影出現的徵兆。韓國電影新浪潮的先行者是樸光洙,他的第一部作品《柒洙和萬洙》(1988),通過柒洙和萬洙兩個油漆工的生活,觸及了受壓制的韓國社會的一面,片中柒洙和萬洙被困在摩天大樓的天臺,象徵著韓國社會和對自由的壓制。
1990年代初,站在生存十字路口,陷於絕境的韓國電影界倚仗大企業資本,開始産生以“製片人中心制的電影”——企劃電影。同時,電影作為大眾文化也在摸索新的立場,這也表明以“韓國電影新浪潮”為代表的、將政治和社會視為影片議題的藝術責任感正在一點點褪色。
如果單純地來看韓國電影政策模式,可分為統制模式、振興模式和自由放任模式三種。直到1980年後期,韓國的電影政策一直是統制模式,金泳三政府時期,迫於美國要求開放市場的壓力,轉變為統制和自由放任模式混合,金大中政府登場(1998.2.25)後,變化為振興模式。
金大中政府廢除審查,是韓國電影史上最受肯定的電影政策。韓國電影因此貼近了韓國觀眾。創造力受到壓迫時,僅靠財政支援來培養電影的競爭力是不可能的,而左右創造力的主要原因正是“表達的自由”。金大中政府文化政策的口號是“提供支援,但不干涉”。隨著這一政策出臺,電影審查消失,投資、製作、發行等方面也開始顯現活力。金大中于1997年末競選總統時,在其競選宣言公約中提出廢除電影審查,並在其執政的2002年1月1日實現。
韓國電影在1950年代後期得到迅速發展,進入1960年代時迎來了全盛期,但之後陷入了長時期的沉寂狀態直至被激活,再度迎來華麗的復興。從1996年開始,韓國電影連續10年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這首先表現在數量上的增長。第一,韓國電影的製作數量沒有大幅增加,但觀眾人數卻呈幾何級增長,甚至出現了觀影人次超過1000萬的作品;第二,韓國電影市場佔有率從1996年的23.1%增至1998年的35.8%,2001年更是超過了50%。
1996年,釜山國際電影節啟動,韓國正式開啟了國際電影節時代。釜山國際電影節始於開放的年代,到2010年已經舉辦了15屆,目前,韓國每年要舉行20多個國際電影節。其中有富川國際奇幻電影節(Puchon International Fantastic Film Festival簡稱PiFan)、全州國際電影節(Jeonju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簡稱JIFF)、光州國際電影節(Gwangju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簡稱GIFF)、大田國際電影節(Daeje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簡稱DJIFF)等,它們的出現,使韓國一年四季都有電影盛會。
多年來,韓國電影的主流類型,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1960年代是各種類型的繁盛期;1970年代,動作片成為主流類型;1980年代,通俗劇是主流類型的中心;1990年代中期以後,動作片和喜劇片的結合成為最重要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