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美國作家海斯勒新書《尋路中國》出版

時間:2011-02-21 08:32   來源:中新網

  美國作家彼得海斯勒的中國紀實三部曲之最新篇《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近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出版,引起廣泛關注。

  該書是目前在西方影響最大的關注當代中國問題的紀實作品系列之一,許多歐美主流媒體、專家和大學,都將海斯勒的三部曲作為了解當代中國的必讀書目。

  《尋路中國》中文版譯者李雪順與海斯勒相識多年,在他看來,海斯勒涉筆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他敏銳的觀察力和精細的表述。許多中國人經歷過、但沒認真思考過的細節,被海斯勒用幽默的語言描述出來,十分有趣。

  在不少人眼中,海斯勒有點像當代美國版的“馬可波羅”。他曾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給自己起了個中文名“何偉”。在中國生活十多年的他,對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中國經濟騰飛的十年感同身受。而這世紀之交的十年恰是中國歷史上最關鍵的時期之一。

  在海斯勒的中國紀實文學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中,這一時期的中國被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來。李雪順透露,在西方,中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備受矚目,許多人都在關注中國經濟體的走向,也有一些迎合西方人口味的當代中國論著,把中國“妖魔化”。而海斯勒的創作不受外界干擾,真實地描寫他的所見所聞,被西方社會視為了解當代中國的必讀書。

  2001年,《江城》英文版出版後,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後來該書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其中描寫的重慶小城涪陵引得數百人跨國來訪,尋訪小説中的場景,甚至希望留在當地工作、生活。

  彼時,考取中國駕照的海斯勒正駕車漫遊于中國的鄉村與城市,一邊開始了《尋路中國》的寫作。這一時期正是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期。僅僅兩年多的時間,中國政府在鄉村鋪設公路的里程數,就超過了此前半個世紀的總量。

  在《尋路中國》中,海斯勒首先敘述了他由北京沿著長城一路向西,橫跨中國北方的萬里行程,集中特寫了長城腳下一個農民家庭由農而商、實現發家致富夢的變化經歷;另一條線索則集中講述了一個因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而發生巨變的鄉村。書中所描述的這種由農而工而商、鄉村變身城市的發展,正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發生巨變的縮影。

  據了解,海斯勒將在今年3月再度造訪中國,並參加上海國際文學節,屆時將有相關的簽售和演講活動。(記者 鄒瑞玥)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