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要聞播報

臺媒:臺灣動漫産業積弱不振 當局應重視

2013-02-26 08:30     來源:台灣網     編輯:王思羽

  臺灣《中國時報》近日發表社論探討臺灣動漫産業發展。文章回顧本土漫畫曾經的榮景並分析日漫進軍臺灣帶來的衝擊,指出,臺灣動漫産業積弱不振,不能怪年輕人哈日,也不能怪島內創作者實力不夠好,只能説,主事者對此重視不足,沒有拿出辦法。只有當局重視動漫産業,臺灣動漫才能動起來。

  社論摘編如下:

  今年臺北國際書展動漫館和往年大不相同,多家代理日漫的主流出版社,另起爐灶于新春期間舉辦臺北國際動漫節,與過年前舉辦的國際書展互別苗頭;少了日漫的加持,過去書展年輕粉絲排隊搶購、包圍漫畫家及聲優的瘋狂場面,果然出現此消彼長的情況。然而,不論拼場的結果輸贏如何,這樣的“大拜拜”,對島內的動漫環境及産業發展,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幫助。

  來看一些數字。臺灣每年漫畫出版品營業額約20億元(新台幣,下同),但賣的都是日本漫畫,臺灣本土漫畫作品只佔1%,約2000萬元;日本每年漫畫産值約60億元,但這不包括授權發行及周邊商品的的營收;韓國在官方全力扶植之下,全年漫畫産值高達8億美元,超過200億台幣,迎頭趕上日本。臺灣根本沒得比。

  令人扼腕的是,臺灣並非沒有人才,過去也曾經創造過榮景,七八十年代,就有魅力無法擋的四大天王:蔡志忠《諸子百家》系列,把硬梆梆的經典變成有趣的讀本,令日、韓及大陸驚艷;朱德庸的《醋溜族》、《澀女郎》,以幽默犀利的筆觸描繪都會男女百態,不只在臺灣暢銷,更在東南亞造成旋風;敖幼祥的《烏龍院》開啟搞笑武俠漫畫先河,之後改拍成動畫及電影,同樣造成轟動;鄭問《東周英雄傳》以水墨漫畫進軍東洋,造成震撼,日本漫畫家協會還頒發特別獎給他,感謝他為産業帶來啟發。臺灣漫畫家的努力有目共睹,黃金十年,陪伴許多漫迷度過青澀歲月。

  開放版權之後,日漫大舉入侵臺灣,臺灣書迷趨之若鶩,一夕之間,市場完全被日漫霸佔,臺灣漫畫家生存空間被排擠,之後,大批漫畫家前往大陸發展。

  許多人感嘆,官方對待漫畫創作的態度,就像大部分的臺灣家長一樣,認為那是小人書,會讓小孩不愛唸書甚至玩物喪志,卻輕忽了漫畫撫慰人心、激發想像力的關鍵力量。

  1959年,法國漫畫家戈西尼及烏德佐聯手創作《高盧英雄傳》,主角阿斯特力克斯(Asterix)屢獲神助,打敗羅馬帝國軍隊,故事內容振奮人心,1965年法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就是以阿斯特力克斯為名,感謝這個角色為國家人民帶來信心。

  美伊戰爭期間,各國派軍到伊拉克支援,日本駐軍擔任後勤補給,他們將漫畫《足球小將翼》的圖樣畫在水車上,成為戰地最受矚目的地標,不只歐美官兵會心一笑,連伊拉克當地的人民也感受到這股溫馨的力量。

  而正當全球影視産業陷入“編劇荒”的同時,日本卻以動漫畫産業鏈的連動效應,一再創造房奇跡,暢銷漫畫改編成動畫卡通,收視告捷,再改拍劇場版電影,這樣的成功模式屢試不爽,堪稱文化創意産業的典範。

  當局高喊發展文化創意産業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屬於臺灣自己的動漫産業政策到底是什麼、希望在哪、人才又在何處?臺灣動漫産業積弱不振,不能怪年輕人哈日,也不能怪島內創作者實力不夠好,只能説,主事者對此重視不足,沒有拿出辦法。

  要留住人才,擒“賊”要擒王,大陸懂得禮遇臺灣出品的漫畫大師,臺灣更應展開雙臂熱情擁抱他們回家,向他們請益,帶動島內漫畫家的士氣。大陸打造動漫基地,臺灣一向不缺蚊子館,缺的是內容及營運計劃,例如,漫畫學者洪德麟坐擁數十萬冊漫畫文獻,其中有多少是臺灣漫畫的寶物!他渴望成立漫畫博物館,目前只缺地點。此外,“文化部”去年一連舉辦九場“文化國是論壇”,第二波正如火如荼展開,我們認為,相關單位儘快將動漫議題排進主題,廣邀專家列席,共商振興動漫産業對策。

  再者,世界各國每每提及動漫,多半同時將電玩産業一併納入思考,即所謂ACG産業(Animations、Comics、Games),臺灣卻習慣只提動漫,更荒謬的是,漫畫歸“文化部”管,動畫及電玩産業歸“經濟部”管,多頭馬車,整合不易,相關單位應儘速出面協調,讓産業發揮相乘效益。

  臺灣的動漫産業已落後日韓太多,當局不能只是袖手旁觀,期待5年、10年後的臺灣,不管是書展、動漫展,臺灣的作品不再只是少數的1%、5%,而能和日本漫畫家勢均力敵。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