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誠品書店佈局大陸市場 將赴深圳香港調研市場
誠品書店內的讀書人。
吳旻潔女士
誠品,取自eslite,意即精英。
“到臺北,去誠品書店逛了嗎?”這幾乎成了每一位臺灣觀光客必須遭遇的問題。與101大樓作為建築地標並行,如今的誠品書店,已被約定俗成地看作是臺北的文化地標。
成立於1989年3月12日的一家普通書店,何以經過20多年的發展,造就了在全臺灣擁有39家分店,年營業額20億新台幣、每年來客人數達到9000萬人次的“書店神話”?又是憑藉著何種魅力,讓誠品書店吸引著眾多觀光客的目光,成為臺北的文化地標?在“誠品現象”的背後,又是以怎樣的一种經營理念、手段和價值觀作為支撐呢?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頗費幾番週折,終於聯繫到了誠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吳旻潔,就在誠品旗艦信義店六樓的訪談中,她一一給出了答案。
一切源於父親的一次手術
吳旻潔的父親吳清友,也就是現任誠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當年從臺北工專畢業後,進入專賣觀光飯店餐廚設備的城建公司做業務員,31歲時便收購了該公司的全部股權。此後在機械、餐飲廚具領域的業務蒸蒸日上,成為臺灣實業界的知名人物。1989年,吳清友創辦了第一家以建築、藝術書籍為主的誠品書店,作為女兒的吳旻潔透露,這一次的“轉行”,都是因為父親經過的一次心臟手術。
記者:當年創辦誠品書店的初衷是什麼?
吳旻潔:1989年,我們在敦化南路成立了第一家誠品書店,當時這家店不僅僅是作為書店來經營,還包括了畫廊、藝文空間、咖啡館、品牌傢具、瓷器等複合商品,當時走的就是高端路線。
書店剛創建的時候我才10歲。父親雖然在做機械和飯店廚具,但他一直在閱讀各種雜誌和書籍,對建築設計也很在行。1988年他39歲的時候,動了一次心臟手術,他説,“老天要讓我再活一次的話,我一定要做不一樣的事”。痊癒了之後,他就開始準備開一家書店,起初只是想完成一件作品,做一件有價值的事,但後來慢慢業務拓展之後,就發現身不由己了。
記者:這些年裏,誠品書店又是怎樣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的呢?
吳旻潔:我現在還常和父親説,20多年前,我遠比現在有錢得多。就是因為那時候父親把錢全投到了誠品,其實在22年的經營過程中,我們虧損了15年。從2004年起開始贏利,到現在,我們共收了35家店,這些店都是比較獨立、規模較小的書店。這些年裏我們體驗到,僅僅做書這一塊是不行的。我們的複合經營開始於1996年,在敦南店開始有了展演空間,因為純粹的閱讀是靜態的,我們希望能夠提供一個完整展現的文化場域。1998年,誠品進駐了地鐵,2002年,誠品進入了臺大醫院,2005年我們成立了面積達到45000平方米的信義旗艦店,我們也希望能夠有不同客戶性質的嘗試。從前虧損主要是因為規模小,無法形成群聚效應。上規模的同時,還要形成書與非書的互動。我們每年有3000場以上的主題企劃和文化行銷活動,還總共邀請過400多位講師,舉辦過2000場課程講座,共有17萬的會員付費參加。
連鎖不是複製
誠品書店在全臺灣共有39家店,僅在臺北市和臺北縣就佔了19家,在書店密集的臺北,誠品如此的規模又怎樣避免重復投資、做到合理配置呢?吳旻潔給出的答案是要連鎖,不要複製。
記者:經營了這麼多年,到現在擁有這麼大的規模,你的經驗是什麼?
吳旻潔:誠品經營的是連鎖,而不是複製。我們力爭每一家的誠品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包括選書進書、空間佈置都要針對所在地的主流人群來進行,西門町和天母的誠品不一樣,信義和敦南的誠品也不一樣。
記者:誠品的複合經營也有自己的特色嗎?
吳旻潔:在這方面,我們希望與購物中心有所區別。為此,一樣的品牌在誠品我們會提出不同的商品經營路線和行銷方式,當然,廠商也比較喜歡這裡的空間,畢竟這裡和已經飽和的百貨公司不一樣。同時,這裡還有文化創意的內涵,有故事性,還有藝術家的工作室。可以説,誠品是一個鼓勵人創作、創業的地方。
款待人款待書的空間
一家成功的書店,其背後必然有著過人的經營理念、手段以及團隊作為支撐,而誠品又是靠什麼來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呢?在吳旻潔看來,誠品應該是“款待人款待書的空間”、“帶給人幸福的場所”。
記者:在書店這一塊,誠品的團隊構成是怎樣的?
吳旻潔:我們有專門經營書籍分類這一塊的團隊,負責整個運作流程,在誠品你可以看到,我們分線很細,先是文學、藝術、經濟、歷史等分類,然後再在其中分國別。還有一個行銷團隊,我們採取的是會員制,現在已經發展到了45萬的會員。同時還有一個展演、公關團隊,推廣誠品所舉辦活動的資訊。我們搞的很多活動,一開始看上去很難,是巨大的挑戰,但也正是通過這些活動,才鍛鍊出同事們的專業能力。
記者:誠品的經營理念是怎樣一步步形成的?
吳旻潔:我們希望誠品能夠成為“款待人款待書的空間”,也是“帶給人幸福的場所”。事實上,2004年以前,我們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尋找一個合適的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對我來説,一直希望能在浪漫和經營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人到一定的場所都會有其目的性,到了誠品,我希望這裡的空間、環境、商品的結構能夠給讀者帶來自由、平和的感受,可以探索新的東西,發現形形色色的人或是活動,有意外的驚喜。
記者:所有的商品經營者,首要的是揣摩受眾的心理,書店也不例外,而你們是怎樣考量讀者的意見?
吳旻潔:我們的創新和面貌的調整,都是建立在顧客反映、建議基礎上,1995年,我們就搞過“看不見的書店”的活動,也就是説調查讀者心目中理想的但在現實中又還沒有看見的書店。誠品也可以説是眾人的集體創作,包括你也是創作者之一,我們一直在提供這樣一種平臺,讓讀者的意外和感動成為可能,讓誠品成為大家的誠品。
重要的是讓讀者享受附加價值
眾所週知,目前出版業舉步維艱是不爭的事實。面對網路和電子媒體的衝擊,誠品該怎樣應對?吳旻潔的答案是讓讀者享受書店的附加價值。
誠品即將進入大陸市場的消息早有耳聞,不過令記者大吃一驚的是,當被問到是否有意在深圳開辦誠品書店時,吳旻潔表示,下周就會有專人赴深圳調研市場。
記者:誠品是如何應對來自網路和電子媒體的衝擊的?
吳旻潔:我們也有自己的網路書店,不過這一塊我們投入的資源比較少。網路書店,價格和速度是關鍵,現在速度應該都不成什麼問題,關鍵就在價格了。不過儘管我們打折較少,今年與去年同期相比,我們的營業額還是上漲了8%,就是因為我們有固定的主流顧客。
相比之下,網路對我們的衝擊還是比較小,主要是電子書和數位閱讀。作為實體書店,規模小了,很容易被各個擊破。所以我們就是做旗艦店,進行多元化經營,具體的模式我們還在思考,不過我覺得未來誠品還是要以“實虛整合”,以實體為主,同時輔之以行動上網的多種模式,讓經營空間變得更加有趣,讀者可以一邊在書店裏挑書,一邊對看好的書通過手機下訂單。
我們要跳出價格之外,因為價格永遠無法滿足讀者的要求,這就需要在其他方面來滿足讀者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讓讀者在實體書店享受到附加價值。
記者:考慮過在深圳開一家誠品書店嗎?
吳旻潔:深圳是我們的重點目標之一,我們下周就有派專人去深圳調研市場,包括香港也在計劃之列。當然,目前的主要目標還是北京和長三角,先把腳跟站穩,然後再一步步來,深圳我們一定會去的。(深圳報業集團駐臺灣記者馬強 趙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