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鹵味配冰沙 創意受熱捧
在廈門吃過正宗的臺灣濕鹵味食品嗎?恐怕還沒有吧。別急,先來看看這三個臺客如何匯集廈門,打造新式臺灣鹵味料理,然後再去品嘗他們的鹵品,相信別有風味。
陳智笙的鹵味店就開在廈門市中山商圈內的局口街上。知曉他的朋友怎麼也沒料到,作為一位臺灣電視制作人,陳智笙在臺灣傳播界走跳也有10多年,竟會想到投身餐飲業。
一提及此,年輕的陳智笙笑了,“我制作過3年的美食節目,吃遍大江南北,自己也愛上了美食,自然手就癢癢。”他戲言,自己已練就獨特味蕾,大陸市場也大,嘗試一下未曾不可。
學美術出身的陳智笙今年37歲,當然從未經過商,對自己邁出的這一步,並非不慎重,他只是覺得:“傳播人的嗅覺是敏銳的,跟著我多年收集的經驗走,也許就有一個天地。”
差異選址吸引時尚年輕人品嘗
從一開始,陳智笙就認為,光靠美食概念還不夠,得搭上管理營銷理念,這正是自己所缺乏。于是,他找了一位合夥人叫劉力維,那是位30歲的年輕管理教師。
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剛開始選址的時候,他們就達成一致:一個良好的店址,可以節省宣傳費用,增加店鋪銷售額。他們把鹵味店目標對象鎖定年輕人,認為地點應設在流行元素最濃烈、人流量最多的地方。
兩人還在廈門住了整整1個月,天天掃大街觀察店面,最後認定局口街,就是他們所要的。陳智笙說,“這條老街雖然只有200米長,店面卻鱗次櫛比,里面的服裝、鞋帽永遠是最時尚的。街口春卷攤,炸地瓜香,外加我們的鹵味,豈不是與小街親情呼應,形成溫馨鮮明的個性特徵。”
只是單是租金,店面一個月下來要2萬元,有點貴,但陳智笙與劉力維堅持盤了下來,並樂觀前景:這里的人流量大,會不會來吃,就看自家手藝了。
他們還創意疊起:鹵味搭配特調沙冰冷飲,來到“冰火五重天”的境界,這等別樣口味,該是年輕人所喜歡的吧!
臺味經營濕鹵按份叫價不過夜
做臺灣鹵味,本就是陳智笙經營理念,但如何差異化經營呢?
“放眼廈門,各地鹵位聚集,即使臺灣來的老天母,制作方式也以幹鹵味為主,一般消費者視其為嗑牙下酒零嘴。我的鹵味要做臺灣北部流行的濕鹵味,那才是年輕人所喜歡的。”陳智笙介紹說。
總廚師陳清聖,也是臺灣人,擅長鑽研鹵功。他說,傳承臺灣健康理念,原始鹵汁是用當歸、八角等到十幾種中藥熬制出來的。臺灣鹵味還講究“用甘蔗汁浸泡”,鹵味店便採用此法經過浸鹵、烹煮8小時後做出,口味“有點甜”且不鹹,但“比較回味”.當然,其中的醬油等調料,也一定是從臺灣運過來。
與廈門當地鹵味不同的,除傳統的鴨頸鴨掌、雞翅雞爪、蹄膀等肉類、家禽類食品外,鹵味店還供應有臺灣特色小吃甜辣、貢丸、黑輪、豆幹、海帶及新鮮蔬菜等30多種鹵品。鹵品也不按斤論兩稱,而是按份叫賣,1份3元,現吃馬上進行二次過鹵,再佐以爽口的酸菜,果然是臺味十足。
臺灣鹵味拒絕老湯,擔心熬得很久的鹵汁對身體造成不好的影響,到陳智笙的鹵味店,賣不完、過夜的食品就倒掉。他說,“雖然食品會比較入味,但那不營養也不健康。”
頭頂一個“鹵”,肚皮再貼一個“鹵”,這就是陳智笙為鹵味店內設計的“鹵鹵超人”.“鹵鹵超人”其實就是一個鹵字的變體,但經陳智笙這麼一折騰,好像活了起來,活躍在鹵味店各個廣告牌上。
陳智笙還為店里取了個名字叫“lulu禦用鹵味專業店”,他說,不僅為了好記,更有品牌寓新發展,“單是禦用二字,就有點永續經營的意思。”
他的長遠想法是,臺灣人做生意喜歡長長久久,鹵味攤在大部分鄉鎮、夜市都可以看得到,可以說是相當常見的食物。可是,這些小攤一旦擴展成店面永久經營,就得品牌的魅力了。“我要在廈門市場競爭下殺出重圍,就得把事情做在前頭。”
或許是專業所長,陳智笙對鹵味店的裝修也與眾不同,誰能想得到,這里居然有復古的桌椅陳列,坐上去吃一口3元鹵味,果真是平民消費品韻味了!
相關鏈接
鹵品搭配意面
上班族可吃飽
在廈門,鹵味店從來沒有被視為正餐的觀念。陳智笙也發現,其實廈門的上班族常常為午飯發愁,于是萌生一念:不如在鹵味店的食材內加個主食,來填滿食客的胃。
他打算,把臺南意面、粉絲、泡面、鍋燒意面等主食融入到鹵味店內經營,搭配其它鹵品,價位約在10元之內,就可以吃得很飽了,很適合上班族解決吃飯問題。
臺南意面本就是臺灣南部很獨特的小吃。它與一般面條不同,在制面過程中以蛋代替水分,所以做出來的面條滑嫩香Q,因在搟面時必須出力,會發出“噫”“噫”的聲音,故稱“意面”.陳智笙表示,“這樣,我的鹵味主食多了層特色,也就多些競爭力。”
考慮到一到下班高峰,吃鹵味的人可能增多,到時會沒有位置坐。陳智笙便在店門口設一吧臺,食客可以靠在上面邊吃邊聊天,又不失體面。他說這種作法在臺灣也很普遍的,來客轉換率也高。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