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生活手冊

畢淑敏破解幸福密碼

2010-06-03 09:05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編輯:張蕾

  為什麼現在的人老覺得不幸福?為什麼我們漸漸不知道什麼是幸福?女人怎樣才能擁有幸福?

  15年前,曾經是醫生、當時是作家的畢淑敏,用一篇散文《提醒幸福》感動了無數人。15年後,曾經是醫生,後來是作家,現在同時又是心理學家的畢淑敏,又一次將目光停留在了“幸福”這兩個字上。“繼續談論幸福,因為它是如此重要和容易被誤解。”畢淑敏説。為什麼現在的人不幸福?為什麼我們已漸漸不知道什麼是幸福?女人怎樣做才能擁有幸福?請國家一級作家、主治醫師、心理學家畢淑敏,教給我們破解幸福的密碼。

  幸福是一種通過思考而獲得的智慧

  記者:您認為自己是幸福的女人,還是成功的女人?兩者之間有內在的聯繫嗎?

  畢淑敏: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在不斷爭取幸福的女人。幸福的女人或許是成功的,但反過來,成功的女人未必都幸福。幸福更多的是一種主觀感受,而成功則是一種外界的評價。因此,一個能夠感覺到自己很幸福的女性,可以説她就是成功的,她不會太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

  記者:您是天生就具備了捕捉幸福的能力,還是通過歲月的增長逐漸具備了這種能力呢?

  畢淑敏:感知幸福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會有人天生與幸福絕緣,它是一種通過思考而獲得的智慧。

  我曾經是個幸福盲。我對幸福的感受從不自覺轉變為自覺,是頓悟的。上世紀80年代,我看到一則報道,説西方媒體面向社會徵集“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這個題目和答案。報社組織了權威的評審團,在紛紜的答案中進行遴選和投票,最後得出了三個答案。因為眾口難調,意見無法統一,還保留了一個備選答案。大致順序是這樣的:

  第一種最幸福的人:剛剛給孩子洗完澡,懷抱嬰兒面帶微笑的母親。

  第二種最幸福的人:給病人成功做完手術,目送病人出院的醫生。

  第三種最幸福的人:在海灘上築起了一座沙堡,望著自己勞動成果的頑童。

  備選的答案是:寫完了小説最後一個字,畫上了句號的作家。

  當看到這個結果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仿佛被人在眼皮上抹了辣椒油,嗆而且痛,心中惶惶不安。當我靜下心來,才明白當時的反應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悲哀。原來我是個幸福盲。

  為什麼呢,説來慚愧,答案中的四種情況,在某種意義上説,當時的我,居然都初步擁有了。

  我是一個母親,給孩子洗澡的事幾乎是早年間每天的必修課。但當時家裏條件差,就一間屋,沒有淋浴設備。在大盆裏給孩子洗澡時總是慌慌忙忙,經常不小心把肥皂水浸到孩子眼睛裏,鬧得孩子直哭。洗完澡,自己已是筋疲力盡;

  我曾經是一名主治醫生,給很多病人做過手術,目送治愈了的病人走出醫院大門的情形,也經歷了無數次。但很慚愧,因為忙,往往是病人還在深情回望醫生時,我已匆匆趕回診室了;

  兒時調皮,會經常在附近建築工地的沙堆上挖個洞穴藏個“寶貝”。那時候心中也顧不上高興,總是擔心過路的人一腳踩塌了我的“藏寶洞”;

  在看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已經發表過幾篇作品,因此那個在備選答案中佔據一席之地的“作家完成最後一個字”之感,也有幸體驗過了。可想來也不是什麼幸福感,而是愁腸百結———把稿子投到哪去呢?聽説文學的小道上擠滿了人,一不留神就會被擠下山崖。心中的感覺,真的談不到幸福。

  我思考了一下,發覺是自己出了毛病。還不是小毛病,而是大毛病。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後半生的努力和奮鬥,都是鏡中花水中月。沒有了幸福的基礎,所有的結果都是沙上建塔。因此,我要改變這種情況,我要對自己的幸福負責。從那時起,我開始審視自己對於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我訓練自己對於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個自幼被封閉在黑暗中的人,學習如何走出洞穴,在七彩的光線下試著辨析青草和鮮花,朗月和白雲。

  中國女性應該“放下包袱,持花而行”

  記者:您本人是醫生,是作家,還是心理諮詢師,那麼在您的眼中,幸福的定義是什麼?

  畢淑敏:我認為:幸福並不是單純的生理反應,而是一種快樂和意義的結合體。幸福和愉悅也是有生理學基礎的,那就是你身體內的內分泌系統開始活躍,你血管內有了更高的內啡肽水準。

  快樂就是指活在當下,你的內啡肽開始分泌;意義就是指你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你知道方向,你知道所有的步驟都是在向那個方向前進。你的內啡肽會持續不斷地分泌。

  真正幸福的人,不僅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快樂的,而是指他生命的整個狀態,即使有經歷痛苦的時刻,但他明白這些痛苦的真實意義,知道這些痛苦過後,依然指向幸福。

  記者:您將中國人對待幸福的方式做了很有趣的四種分類,分別是飲鴆止渴型、黃連糰子型、餿餡餅型和幸福的包子。您覺得大部分中國女性屬於哪種類型?她們如何才能擁有幸福呢?

  畢淑敏:我曾經用吃喝之物將中國人選擇幸福的方式做了大體上的分類。詳細的解釋收錄在《破解幸福密碼》這本書裏,這裡就不再贅述。這次我想重點要談的是黃連糰子型的幸福觀,因為中國女性的幸福觀,這種類型的居多。

  黃連,大家都很熟悉,非常好的一味藥,只是味道奇苦。糰子,就是把麵粉或者米粉揉成一個圓餅,然後在其中加上糖或豆餡包起來。這裡我要説的是,這個黃連糰子啊,是用黃連磨成粉當做皮,把一個美好的理想當成餡包起來。吃的時候,當然是先吃黃連了。

  這種幸福觀指的是,有些人把目前的生活過得十分清苦,總想以後再來享受,他們日復一日地勞作,忍受萬千辛苦,不敢有絲毫的放鬆。或許會有苦盡甘來的那一天,但是,這黃連乃苦寒之藥,長久地沉浸其中,吞咽入腸,人就受了內傷,早已麻痹了感知幸福的神經,很多人根本沒有等到享受幸福的那一天,就撒手人寰了。

  中國女性自古就有節儉的傳統,積谷防饑。習慣於把享受幸福放在很久以後,覺得“等我有了更好的工作”、“等有了房子”、“等攢了更多的錢”、“等孩子長大了”之後,我才能幸福。殊不知,她們一直在預約幸福,卻難得真正享受幸福,實際上等於消滅了幸福。等到你認為可以享受幸福的那一天,你老了,牙沒了,吃不動了;想出去旅遊,已經沒有那個體力了。所以,女人要放下包袱,持花而行,留一點時間給自己,留一點當下的幸福給自己。不要喪失了過程中的幸福感。

  生活得有意義、有目標的女人最幸福

  記者:您所見到過的,最幸福的女人是什麼樣子?最不幸的女人又是怎樣的一種狀態呢?

  畢淑敏:幸福這件事,是沒有可比性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發現、追尋、感受、固守幸福的一本賬,因每個人的內心而不同。但是,一個生活得有意義,有目標的女性,一定是幸福的。她擁有一己生命之外的更高遠的目標,在各種選擇中始終保持清醒。

  相應的,我認為一個不了解自己的女人,是不幸福的。她不知道自己最愛的是什麼?最想做的是什麼?不知道怎樣去“使用”自己寶貴的生命。整天都處在渾渾噩噩之中,隨波逐流,這樣的女人一定無法擁有幸福。

  請大家記住,幸福不是那種驚天動地、可遇不可求、隆重而稀少的狀態。幸福是樸素的,如果你時時提醒,就能時時降臨的“美好”。

  人生總會有災難,其實大多數人早已練就了對災難的從容,只是還沒有學會災難間隙的快活。我們太過注重讓自己去警覺苦難,而忽視提醒自己去感受幸福。

  畢淑敏送給《生命時報》的女讀者:

  愛自己的性別,愛自己的生命,尊重自己,愛別人,愛大自然,愛這個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物。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責編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