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後,黃埔後代聚集在一起,秉承父輩之志,要為中華民族的團結做表率。以香港胡葆琳女士為團長的黃埔後代,今年6月初自發組團赴臺灣訪問,緬懷先烈的奮鬥精神,表達黃埔子弟對兩岸和平發展的願望。他們受到了臺灣主要領導人及臺灣軍事院校校友會的高規格接待。在傳承黃埔精神的共鳴下,兩岸人推心置腹,親切交談,共話增進兩岸互信,推進接觸交流。
這次赴臺訪問的黃埔後代,其父輩大都是居住在各地的黃埔軍人。雖然過去黃埔的國共將領曾經在兩次內戰中同室操戈、刀兵相見,造成兩岸人民及黃埔同學的分離。但大陸改革開放後,黃埔同學和黃埔子弟率先捐棄前嫌,反對“臺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在臺灣眷村長大的黃埔後代,已經與臺灣民眾融為一體,他們從軍從政反映民意,參加島內建設,為臺灣的發展貢獻了力量。“天下黃埔是一家”,黃埔同學團結起來,在兩岸架起橋梁,成為新的歷史重任。最近,大陸播出《人間正道是滄桑》的電視劇,反映了黃埔同學友誼和原則的對抗,使人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有了新的感悟:“鋼刀歸鋼刀,同學歸同學”,“主義有很多,黃埔只有一個”。黃埔最早成立時,是反對分裂國家的。黃埔的革命愛國精神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過去黃埔老一代風雲際會,不打不相識,一笑泯恩仇。現今黃埔後代相聚,有一種特殊的情緣。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國共兩黨獨一無二、可以世代相傳的情感紐帶,是兩岸歷史淵源的承繼和發揚的大任擔當者。雖然第一代黃埔同學年事已高,但居住在海內外的黃埔後代及親屬與黃埔精神有著天然的、割不斷的聯繫與淵源,他們是新時期凝聚和平力量的一個獨特的平臺。
這些年,海內外的黃埔親友碰到一起格外親切,這種歷史的情緣,使不同背景不同意識形態的人有了交集。大陸民眾在連戰拜祭中山陵時打出了“我們是黃埔後代人”的標語,臺灣的黃埔後人則用“同根同源、一脈相承”來形容自己的感情。共同的血脈産生共同的歷史責任,那就是“發揚黃埔精神,再造民族興盛”。這是筆者聽到黃埔後代最多的話語。■ 樂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