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評社今日刊登評論員李家泉的文章表示,為期兩天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已經閉幕。這次會議是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進入新時期的形勢下召開的,規模盛大,盛友如雲,成果豐碩,是非常值得祝賀的。可以肯定的説,今後的兩岸關係將會繼續沿著這次會議所確認的和平發展方向前進。
原文摘錄如下:
這次會議有幾個值得重視的新特點。第一,誠如賈慶林在會議開始致詞中所説,本屆論壇是首次以“推進和深入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為主題的,而這以前的四次都是“以經濟議題為主”。第二、與會人士代表性廣泛,包括政黨人士、文化界、新聞界、教育界、宗教界、經貿界和學生界,共500余人與會,其中最受外界關注、且是首次參加、來自民進黨的許榮淑和范振宗兩位重量級人物所率領的部分人士。第三、國共兩黨對這次會議都特別重視,參加的高層領導人士眾多,代表藍營的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等都派了要員參加,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更親率黨務人員、政策會成員,以及該黨的智庫人員等,共30余人出席。大陸這邊出席的領導人和學者也很多。
會議突出了文化教育方面。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文化和教育其實是分不開的。賈慶林説:“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孕育著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這話説得很深刻,我很讚賞。以前的四次論壇,重點都是談經濟,這當然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為經濟利益是一切利益的基礎,是牽動千萬人心的大事,不能不先抓。過去抓,今後還會繼續抓。既抓經濟交流,也要抓文化交流。如果説經濟是一個社會的物質基礎,而文化就是這個社會的精神和思想基礎。中華文化乃中國人的“根”,根深則葉茂,根衰則葉枯。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在臺灣兩次大搞“去中國化”運動,是要刨中國人的根、中華民族的根,以為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創造條件。這都是他們的“毒招”和“狠招”。我們今天,要在兩岸間大搞文化教育交流,一個重要意義上就是要對此進行消毒,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對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
“經濟”和“文化”,這是兩岸關係中的兩座“橋梁”。去年12月,胡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30週年座談會上提出的“六條”,就不僅強調了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性,也同時強調了“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光芒四射,在當前的形勢下,開展兩岸文化教育交流,正像胡總書記在第二次“胡吳會”時所特別強調的那樣,這“既有巨大需求和潛力,也顯得更為重要”。
這次論壇會的最大收穫,是與會者的思想溝通,各抒已見,暢所欲言,使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認同,成為全體與會者的“最大公約數”;大陸的相關部門如文化部、教育部、新聞機構等,還在會上推出了一系列充滿善意的惠臺政策措施。與會人士也就今後有關交流的制度化、常態化和具體實踐等,充分地交換了意見,並在形成共識的基礎上提出了共同建議。會議最後是由雙方主持人分別作了總結性發言,相信這一次的會議精神,對今後兩岸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一定會産生積極的影響和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這裡,我還想順便談一下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問題。我們注意到,這次民進黨的部分人士與會,是在冒著黨內高層的封殺、反對和巨大壓力下前來的。雖然會議名稱並未涵蓋民進黨,似乎是民進黨反對的一個理由,但那純粹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並且是完全可以通過協商解決的。問題的關鍵不在這裡,而是民進黨高層對於這樣會議一向堅持敵視和反對的態度。但願民進黨高層能夠對此有所反思。須知目前兩岸的交流與和解已是不可抗拒的大勢,誠如孫中山先生所雲:“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誠非少數人的主觀意識和一廂情願的政策所能防堵的。
民進黨高層中還有這樣一種論調,即你大陸不讓我搞“臺獨”,我也不會讓你搞“統一”,兩岸將長期處於“獨不了、也統不成”的中間狀態。而且,他們認為“只要這種事實獨立現狀維持得夠久”,則“臺灣人的獨立意識必將發展至牢不可破的地步”。因而,滿有信心地認為,“只要有耐心,時間其實是站在臺灣這一邊”。這真是一語道破天機!原來許多民進黨人,至今仍生活在幻想和迷夢之中。然而這同樣不過是一廂情願的主觀唯心主義幻想,是肯定要破産的。他們有這種幻想,這是他們的“自由”,然而臺灣人民何辜,卻要讓他們繼續跟著民進黨人這種幻想去受罪、受苦、受害、實在太不道德了。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