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文娛辣嘴

給京劇武戲更大一點舞臺

2016年06月07日 13:3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著名京劇武生泰斗王金璐日前去世,享年96歲。由於最近“文化名人”的離世消息有點多,他的溘然仙逝,便顯得有些波瀾不驚。不過,在蓋叫天、楊小樓已然不在的今天,這位碩果僅存的泰斗級武生老人的離世,在“武戲越來越少”的當下,再次喚醒了人們的某種擔憂。

  武生之於京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讓京劇變得“好看”,而這一切,全靠演員的紮實功底。一旦疏于練功,臺上的精彩就會打折。王金璐先生終身練功,60多歲的時候,還演極具挑戰的《挑滑車》。據他弟子回憶,到了80歲高齡的時候,他還舉辦了從藝70週年專場。我們這些徒弟和他一起演出了《長坂坡》《漢津口》《八蠟廟》等戲,他讓業內人士非常吃驚。他的腿功、搶背,還都能做出來。

  現在的京劇舞臺上,我們很少可以看到精彩的武戲,這是一個很大的缺憾。“武生大王”奚中路就曾感慨于“沒有舞臺”,在“沒戲”的日子裏,奚中路不論冬寒夏暑,依然天天到排練廳“報到”,即便大年三十也不例外。吃飯的時候壓腿,刷牙的時候壓腿,看電視的時候壓腿,有事沒事都壓腿,“武生沒有兩條腿站著的時候”,這成了奚中路的座右銘。而王金璐的座右銘更是鏗鏘有力:“武戲演員,死也要死在舞臺上。”

  究竟是優秀的武生匱乏導致了武戲的缺乏,還是相反相成的原因,總之我們有“京劇缺一個角”的遺憾。深究其因,可能受到整個娛樂氛圍的影響,演藝界越來越重視“偶像包裝”,重視種種“出鏡”機會,形成“重臉蛋身材,輕演技功底”的風氣。反映到京劇舞臺上,“輕裝上陣”的節目就往往成了首選。絕不是説“唱功”不重要,但一台好戲,生旦淨末丑不可偏廢,只有各顯其能,才能精彩紛呈。

  武生雖以擅長武藝為特色,但並非可以忽視唱功。王金璐就教導他的學生們,“武生一定要能張嘴”,武戲文唱指的是要演劇情,刻畫人物,而不是簡單靠賣力氣、炫技巧,如是那樣,“還不如讓觀眾看雜技去了”。他不僅學習楊(小樓)派,還學習黃(月山)派、蓋(叫天)派等流派藝術。他告訴學生,要融匯各家之長,根據自身條件取長補短。這些教導,完全是京劇大家的識見。

  王金璐晚年很擔憂武戲演員的培養,他焦急地對弟子葉金援説:“武戲演員現在怎麼老不唱戲,現在武戲都唱什麼?你又教什麼戲了?”弟子一時無言以對,老師會上百齣戲,到他這會幾十齣戲,再到下一代的年輕人就會十幾齣戲了。這和奚中路的感覺一樣:如果再這樣發展下去,武戲的傳承就很急迫了。

  有人認為是因為“票房壓力,致使武戲越來越少”,那麼對於國粹藝術,是否應該和一般的娛樂節目的標準區分開來?在具體操作上,不妨採納京劇演員的建議:“創新劇目的投入能不能傾斜一下,多撥一點錢用於武戲傳統劇目的繼承?”王金璐先生並不保守,他並不覺得老的東西就是完美的,但創新必須建立在繼承上。“京劇的輝煌年代”競爭也很激烈,為什麼出那麼多名家、流派?就是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遵循藝術規律去創新。我們紀念王金璐的最好方式,就是記住他的承托和寄望,從“重視武生”入手,擁抱整個京劇世界。

  或許接近期頤之年的著名武生的仙逝,引起人們對“德高望重”者的景仰,所以冠以“泰斗”之稱。據説有戲迷較真,説王金璐跟楊小樓那代人比起來,算不得“武生泰斗”。其實他才不在乎什麼泰斗不泰斗,“我哪是什麼泰斗,充其量就是個裝糧食的大鬥,把肚子裏的這點玩意兒都掏出來給徒弟們,也就不錯了。”——光憑他的這個瀟灑氣度,就離“泰斗”不遠了。(劉巽達)

[責任編輯:郭碧娟]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