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導報》特約撰述人、臺灣專欄作家公孫策9日在臺海網發表周記文章指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將她在新北市選舉得到的補助款,捐出新台幣2千萬元,成立民進黨的兩岸智庫。這可能是民進黨創黨以來最明智的一項舉措,因為民進黨的致命傷一直就是主張“臺獨”,而具體的作為則是“逢中必反”──這與潮流相悖,所以始終不能得到多數選民的認同。
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最大的課題一直就是“如何做到臺獨而不反中”。這個問題誠然難解,但事實上,民進黨一直就沒有想要認真去尋求解答。或許深怕最終答案是“不可能”而根本不去碰,但無論如何,民眾認為“不去碰”就是“沒誠意”,民進黨因而始終陷在進退不得的窘境當中。也因此,成立兩岸智庫,是該黨創黨以來最明智的舉措。
可是,蔡英文又説,智庫只會建立框架,不會把話説死,重要的內容交給“總統”候選人去填充。聽到蔡英文説“留待總統候選人填充”,之所以一愣,也是認為“此法當敗”。
候選人的心理總是脆弱的,任何一個反對的聲音,都會構成一定程度的壓力。而“獨派”在民進黨內一向都是強勢的,人數不必是多數,但製造出來的聲音卻可以成天價響。於是他們在初選時,必然會營造出一股莫大的壓力,讓候選人非得遷就他們不可。簡單説,“獨派”總是能夠“綁架”候選人,尤其是“總統”候選人,而一旦綁住了“總統”候選人,也就綁住了民進黨。
在這種一直以來的遊戲規則之下,哪個“總統”候選人能夠撇開“獨派”的壓力,而提出他心中認可的大陸政策?
蔡英文捐了錢,成立了兩岸智庫,卻將“填入內容”的最重要工作,交給被“獨派”“綁架”的“總統”候選人,豈不是“此法將敗”?簡單説,未來的“總統”候選人提出來的兩岸政策,萬一與智庫研究出來的“框架”相左,又豈不是白研究了?
當然,我們不能排除一種可能:蔡英文只是做個樣子,做出一副“有誠意改善民進黨與共産黨關係”的樣子,而智庫也只是一個幌子,其目的就只是要弄出一個完全沒有實質的“框架”,其目標則是獲取中間選民的認同。但,這樣就能掩盡天下人耳目嗎?
如今的兩岸,開放往來以久,來去方便如“一日生活圈”。如果想要用模棱兩可的“框架”,企圖掩選民之耳目,未免一廂情願。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