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陳衝日前表示將致力於調整臺灣的産業結構,創造高價值勞力密集産業,以改善臺灣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臺灣《工商時報》2日發表社論表示,我們聽聞此一政策方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內閣”終於踏出了正確的一步,憂的是這十年來臺當局開了無數的大會,一再宣示調整産業結構,卻始終是五分鐘熱度,因而皆以失敗收場。
社論説,回顧近二十年,臺當局對科技産業一直存有過度的迷思,總認為臺灣經濟要繁榮非得發展半導體、面板及資通訊産業不可。在這個思維之下,非僅臺當局給予大量的租稅獎勵,受臺當局宣示的鼓舞,人才、資金也全數流向這個産業。以過去這十年而言,製造業投資總金額裏,就有60%至70%集中在電子零組件産業,臺、清、交、成等大學一流的人才,也絡繹不絕地進入此一産業。
電子零組件産業運用了製造業近7成的投資,及眾多一流的人力,所創造的生産毛額佔製造業卻僅3成,而所雇用的人力更只佔製造業的2成,投入的資源與創造的附加價值、就業人數,明顯不成比例。這也是何以近年來民間投資雖成長,但對於改善島內就業及所得分配成效不彰的原因。更令人遺憾的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的衝擊下,科技産業非但沒有發揮穩定經濟的力量,若干廠商反而成為等待紓困的對象,這與20年前臺當局發展科技産業的初衷,已然背道而馳。
值得慶倖的是,陳衝已注意到臺灣産業結構的困境,因此任命尹啟銘擔起改造臺灣産業結構的重責大任。從臺灣1960年代出口導向的勞力密集産業既創造經濟成長,又改善貧富差距的經驗看來,陳衝所提示的“高價值勞力密集産業”絕對是臺灣未來該走的路。只是今非昔比,在全球化的競爭下,臺灣已不可能回頭從事昔日的勞力密集産業,而應著眼于服務貿易。
一般刻板的印象,認為像批發、零售、餐飲、住宿、運輸等服務業的商業活動,都是在島內進行,和貿易似乎沒有什麼關係。但事實上,透過吸引觀光客來臺,這些服務業即可藉由服務的提供而創造收入,此即是臺灣服務的對外輸出,和設立科學區、工業區生産商品出口並沒有兩樣,同樣可以創造貿易順差,挹注經濟成長的動能。
社論説,我們可以從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報告發現,全球各式各樣的服務貿易正快速擴大,十年之間全球的服務輸出已由1.3兆美元倍增至3.6兆美元,其中旅遊的服務貿易尤其熱絡。以法國而言,2009年由於吸引觀光客就創造了500億美元的收入,美國的旅遊收入更高達1,200億美元,大陸則逾400億美元,日本與韓國也逾百億美元,都遠超過臺灣的68億美元。這份報告説明服務貿易的市場如同商品市場一樣,可以全球為市場,其所潛藏的商機一點不亞於製造業。只要有計劃地發展,以臺灣的天然景觀及人文條件,足可成為亞洲觀光的新亮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業的投資規模遠低於製造業,但卻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正是“高價值勞力密集産業”。其有製造業的經濟潛力,卻無製造業耗能、污染的外部效應,不論從規劃的高度或所得分配的角度,致力於服務業尤其是觀光服務業的發展,確實是現階段臺灣産業結構調整,應該最優先考量的方向。
社論認為,臺灣的製造業並非不重要,只是如今在全球生産的競爭中,已然面臨成長的極限,不論從投資報酬的角度來看,或創造就業改善所得分配的角度來看,只要臺當局能加強臺灣的觀光基礎建設,創造高品質的公民文化素養,並有計劃地進行國際宣傳,透過觀光服務的産業關聯效果,非但批發零售、餐飲住宿、運輸金融可以受惠,農業及製造業也都將因此得到新的成長動能。除此以外,由於降低對工業的依賴,少了工廠的煙囪,也可讓臺灣的環境生態得以休養生息。
最後,社論強調,有關臺灣産業該如何發展,近十年已開過無數的會議了,數不勝數,而所訂定的行動計劃、行動綱領,也可謂無以數計,因此新行政團隊千萬不要為此又日以繼夜地召開大會。此時此刻,各個新任領導所需要的,乃是從過往這些計劃或綱領中,及時整理出一套方案即可,而接下來能否成功,就得看執行力了。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