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經濟日報》11日發表社論説,推動ECFA,已成臺灣這次領導人選舉三組參選人少數的共識之一,但不可諱言,除了提前降稅的早收清單外,攸關相互開放市場的兩岸自由化協商進展有限,連産業合作也是説得多、做得少,不免損及ECFA效益的可信度。如依兩岸經濟合作“先易後難”原則,當局應可加大力度推動産業合作,並可從規模相對較小的服務業做起;尤其,不少新興服務業在兩岸都尚處於發展中,即連國際間亦未完全發展成熟,兩岸間實有很大的合作機會及空間。
社論指出,兩岸在服務業上會有很多合作機會,主要理由有三。第一,目前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産總值(GDP)中,進出口所佔比重接近60%,雖然已低於高峰時的70%,但對於一個經濟規模將達6兆美元的大型經濟體而言,這樣的貿易依存度仍屬相當高的水準,也意謂今後大陸很難再持續利用外貿的成長來帶動經濟發展。在此一認知下,大陸官方在2005年開始的“十一五規劃”中,就提出要“用內需取代外需,用消費取代投資”,當成帶動經濟成長的引擎;到了今年開局的“十二五規劃”中,大陸仍然強調“穩增長、調結構、擴內需”的主軸。因此,在持續擴內需的政策趨向下,大陸服務業發展的空間將會很大。
第二,從大陸産業結構來看,目前服務業佔GDP比重僅約42%,遠低於美國、日本及臺灣近70%的水準。為配合擴內需目標,大陸在“十二五規劃”中,預計未來五年內要把服務業佔GDP比重提高到47%。
由於近年大陸GDP每年都維持8%以上的成長,這項指標代表未來五年間,服務業年增率要維持10%以上,才有可能讓服務業佔GDP比重達此水準。這是未來幾年大陸服務業將會大幅成長的另一個理由。
第三,臺灣是一個相對成熟的經濟體,服務業發展已有一段時間,應有足夠的專業及經驗與大陸分享,甚而合作,亦即在臺灣有技術、大陸有市場下,兩岸在服務業方面的合作機會是存在的。更何況,服務業需要大量的優質人力,而臺灣不但可以提供這些人力,也可提供培訓的機會。此外,人與人接觸需要共同的語言,這是臺灣在大陸發展服務業的一大優勢。
不過社論也認為,雖然從市場、技術與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兩岸服務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合作空間,但是中國大陸缺乏開放經驗,其內部條條框框的規定繁瑣,使臺商無法順利進入大陸內需市場,兩岸企業也因而可能失去很多合作的機會。
社論最後説,因此,未來兩岸如果要發展服務業合作,依ECFA而設的兩岸産業合作委員會就應積極利用兩岸協商的機會,深入討論這些大陸服務業發展中的各種細則,唯有如此,兩岸服務業才有充分運用合作機會,展現兩岸産業合作的效益,使ECFA有名有實。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