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海協會簽署包機、觀光兩項文件,不僅是兩岸盛事,更是全球矚目焦點;2008兩岸踏出的這一步,將在歷史上留下永恒的印記。
香港中評社今天刊登社評表示,7月臺灣就要開始接待大陸游客,為了讓彼此留下好的印象,臺灣方面有必要加把勁,現行限制團進團出制度,缺失太多,長期實施下去,對兩岸人民都不好,宜早做檢討改正。
臺灣開放大陸觀光客入臺之初,堅持採用團進團出,主要是基於安全與管理,以兩岸人口的懸殊,以及超過半世紀來有限的接觸,臺灣方面的考量也情有可原。不過,伴隨著團進團出所衍生的壟斷、市場扭曲,大陸觀光客尚未登臺,就已經鬧得沸沸颺颺;7月第一團大陸旅客報到,所有問題將同時浮上臺面,馬當局就應該要開始思考政策的階段性調整了。
大陸旅客團進團出遊寶島,行程是旅行社排定的,到哪用餐、到哪購物都被限制。有人形容,這種行程是“起得比雞早,吃的比豬差,趕得比馬快。” 還有人嘲諷,“不走一趟終身遺憾,來過之後遺憾終身。”臺灣觀光局雖然做了許多努力,約束業者管控旅遊品質,遏阻低價搶客,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只要是團體行,涉及壟斷都一定會有流弊。
這不只是到臺灣的大陸觀光團才會有的現象,全亞洲觀光團差不多都是如此,導遊介紹景點隨隨便便,一兜售商品、賺佣金精神就來了。臺灣旅客早年也曾歷經被黑心旅行團坑殺的年代,後來官方管控,且消費者愈來愈精明,旅行社必須把所有參觀景點、住宿飯店、用餐地點、進購物站的種類與次數,一五一十寫在契約裏;消費者若選到採購團,不斷被帶去購物,也不能抱怨。再加上旅客有自由行可以選擇,市場充分開放,糾紛就很少了。
臺灣旅行業最近為了接待大陸旅客,宛如進入戰國時代,所有飯店、餐廳、觀光景點、休息站、購物點都爭相拉關係,希望能接待大陸旅客。可以想像,最後能雀屏中選的業者,都付出了可觀的佣金;壟斷愈嚴重,佣金愈高,這是經濟學的鐵律。業者付出的高佣金最後將全部轉嫁到大陸旅遊身上,經層層剝削,餐飲品質降低、買到偽劣商品,都是未來一定會發生的紛爭,不必懷疑。
在這種旅遊機制下,初次登臺的大陸觀光客對臺灣的第一印象,很可能就是行程很趕、餐飲不怎麼樣、東西品質很差,甚至是臺灣人很詐、很不老實,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同樣的,社評指出,臺灣當局限制陸客只能團進團出,島內業界也怨言四起。例如,遊客去到阿里山、日月潭,受惠的就只有跟旅行社有合約的飯店、餐廳、商店,其他業者只能眼巴巴看著載滿陸客的遊覽車呼嘯而過。如果想搶到生意,就得付出高額佣金給旅行社。而旅行社為了提高利潤,對行程一定會控制得更緊,避免讓旅客到拿不到佣金的地方去購物。
儘管大陸旅遊團7月才要抵臺,臺灣相關業界已經有人因分不到羹而開罵,相信這股怨氣很快就會爆發,直衝馬當局。兩岸開放大陸旅遊赴臺觀光,原是希望能活絡臺灣經濟,為臺灣製造更多就業機會,照顧從事服務業的中下階層民眾;若最後淪為只有少數特權口袋飽飽,絕大多數人不但肉沒吃到,連湯都喝不到,問題就大了。
社評認為,輕鬆又方便的團體旅遊不是壞事,壞是壞在壟斷、不透明。如果臺灣能同時提供團體旅遊與自由行,或者以團進團出的方式操作自由行,供大陸旅客選擇,年紀愈輕的,不想受拘束的可以走自由行,深度認識臺灣,自由自在享受寶島豐富的美食、逛街、採購土産,跟臺灣民眾有更多接觸,他們所認識的臺灣,一定跟那些整天被旅行團綁著到處跑的人不一樣。
社評最後表示,我們能理解臺灣當局在兩岸交流初期的一些顧慮與防衛心,也希望兩岸民眾都能珍惜這難得的機遇,讓兩岸經由觀光對彼此有深一層的接觸,攜手繼續走下去。臺灣限制陸客觀光只能團進團出的階段應該早些告一段落,不要一場美意卻落到兩岸民眾都怨聲載道就不好了。 (林淑玲)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