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跳出口水戰 外媒冷靜觀察藍綠經濟政策

2007年12月04日 15:59:00  來源:
字號:    

  美國《世界日報》今天刊登社評説,臺灣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將於明年3月22日投票。選前的三個多月,兩黨參選人分別提出競選的政綱政策。其中經濟部分與人民生計攸關,最受各方注目。在層出不窮的口水戰中,選民們如果能理智冷靜地“憑政策定人事”,從支援政策方向而決定自己中意的人選,應該説是實施民主政治趨於成熟的表現。在公平合理的衡量之下,民主才具有真正促成“進步”的意義。

  社評指出,依據以往的經驗,經濟建設是國民黨的強項,臺灣至今仍能屹立於世,主要的經濟基礎都是自1945年臺灣光復之後,國民黨執政50多年的成果。民進黨近七年來當政,“國計民生”“大退坡”病象嚴重。兩相對比,高下畢見。

  國民黨參選人馬英九29日提出第一份經濟藍圖,宣示在當選後,將推動“愛臺12建設”,八年內投資新台幣3兆9900億元(約1240億美元),推動全島便捷交通網、高雄自由貿易及生態港等,提升臺灣現代化的水準;並提出具體目標,使“國民年度”所得達到3萬美元,失業率降至3%以下,經濟成長6%以上,“絕對作得到”。

  民進黨參選人謝長廷則把發展重點企業、調整能源政策,徵能源稅等為主調。所提的目標是“經濟成長帶動社會公義,提升幸福指數”。社評説,對比之下,未免過分抽象,流於空洞諾言。

  競選期間的宣告,往往著重在爭取民心歸向,宣傳意味情所難免,但其實踐性仍等於對選民的期待,必須有全力履行的誠意和能力。

  兩個陣營提出的計劃,都是規模宏大,千頭萬緒。馬英九比較切實而具前瞻性,謝長廷雖亦有心改革,可惜他在短短幾個月“行政院長”任內,已經吃盡苦頭。到今天,“大赦臺商”等構想,被兼任民進黨主席的陳水扁力阻。期待他能“大開大闔”,恐是不切實際。

  社評指出,落實政策的關鍵在人才。國民黨方面,“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智庫主導江丙坤等,都是財經金貿事務的專家,陣中高手如雲,英才薈萃。反觀民進黨,當政以來財經主管調動頻繁猶如走馬燈。有些人是操守有虧,因貪而免官,甚至鋃鐺入獄。有的是學識不足,借特殊關係驟致高位,胡搞瞎指揮一陣,倉皇去職。

  臺北官場貪腐奢靡之風,自“第一夫人”吳淑珍、扁女婿趙建銘等案爆發,愈演愈烈。“金融管理委員會”前委員林忠正,受賄喝花酒,已被判刑16年。“經濟部”前常務次長侯和雄,涉及多項水利工程弊案,被檢方起訴,求刑20年。這都是最近一週內的新情況。

  侯和雄學歷不錯,受謝長廷的識拔而平步青雲,1999年應謝之命出任高雄副市長。謝“組閣”後,侯升任“經濟部”常次,可謂不次超升。可惜他在任內濫權玩法,膽大妄為,因多項工程弊案可能坐牢20年,目前雖尚未定讞,但對謝長廷和民進黨,無疑都是重大打擊。謝所賞識的“拔尖兒人物”,被其部屬評為“可以將飛機飛上天,卻無法將飛機降落下來”。謝一手提拔了這樣的政壇暴發戶,怎能讓民眾放心?將來又怎麼可能會“提高幸福指數”?

  社評最後建議,憑政策高下來抉擇未來當政的人選,是比較好的,也是應該採取的辦法。我們希望藍綠兩陣營都能在政策上和實際作法上,多多用心,多作説明,而不必陷於口水戰、抹稀泥的漩渦之中。我們從海外觀察,臺灣真正的希望,在於大多數能作明智抉擇的選民。“人民至上,民生第一”。扁説:“搞好經濟,未必選得上”。我們判斷,“只會搞‘臺獨’,也未必選得上”。愛臺灣就先要照顧臺灣老百姓的生活與福祉,空話有何用?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