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國際視點

陳抗:英國脫歐,全球化創造了新的贏家和輸家

2016年06月29日 08:06:0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新加坡《聯合早報》6月27日文章,原題:英國脫歐與全球化逆轉英國公投結果揭曉、脫離歐盟程式正式啟動的消息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巨大衝擊。由於歐盟其他成員國中反對歐洲一體化的政治力量近年來也在逐漸壯大,英國公投的結果對他們無疑會産生鼓勵作用,人們開始擔心英國脫歐對歐盟可能産生骨牌效應。在大西洋的另外一邊,美國總統大選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無論是左派的桑德斯還是右派的特朗普,他們反全球化的觀點和立場都在美國選民中獲得可觀的支援。可以預期,明年初無論誰入主白宮,都必須正視這股強大的民意,對美國的全球化政策作出調整。全球化到底存在什麼問題?英國脫歐是否標誌著全球化進程的逆轉?這些變化對亞洲國家將産生什麼樣的長期影響?

  目前這一輪全球化在蘇聯解體後全面提速,已經歷經25年之久。受歐洲一體化的影響,此輪全球化不僅限于擴大自由貿易的廣度和深度,對資本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整合也採取積極的態度。跨境資本流動和經濟移民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都達到空前的水準。過去對自由貿易的負面影響還有謹慎的防範措施,在世貿組織協定的框架裏都有減少自由貿易衝擊的備用條款。而對於生産和服務外包、企業與資本出走這類生産要素的跨境活動,主要發達國家都將其與本國産品佔領外國市場這些“攻城略地”的擴張活動一樣看待,一律採取毫無保留的支援態度。這種輕率,其實暴露了國家政策受利益集團左右的現狀。

  迄今為止對全球化的研究,主要是經濟學從市場分配資源的有效性出發得出的正面結論。對資本和勞動力這些生産要素的跨國流動會産生什麼樣的社會影響,卻沒有太多的深入研究。企業部門極力遊説推動,政府積極配合,於是出現注重效率而忽略公平的情況。開始時,人們的關注點在於全球化帶來的好處:商品價格更便宜了,投資和就業的機會更多了,企業可以搬到租金、人工更低廉的地方,專業人士可以在別的國家找到稱心的工作。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球化的壞處漸趨顯現出來。

  首先,全球化對勞動力市場産生巨大衝擊。一方面,移民的涌入加大了就業市場的競爭、壓縮了工資增長的空間、也帶來移民融入當地社會的嚴峻挑戰。另一方面,不少國家和地區由於企業的遷移和重組産生空洞化,大批工人失業,許多人無法再找到合適的工作。無論是移民還是失業者都給國家的社會安全網增添了沉重的負擔。

  其次,資本的流動使勞資關係失去平衡。資方不再有與工會談判的耐心,常常以工廠遷移威脅工人。全球化也提升了跨國企業與政府的談判能力。它們可以利用避稅天堂避稅,也可以用遷移作為威脅逼迫政府調低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稅率。各國政府被迫加入不健康的稅率競爭、財政收入因此持續減少。提高消費稅雖然可以補充稅源,但是它的累退性質和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也使各國政府不得不認真面對、慎重行事。

  最後,全球化雖然在全世界範圍內降低了收入不平等,但是卻在許多國家內加劇了貧富懸殊。如前所述,資本的流動和勞動力市場的變化使受薪階級在與資方的談判中處於劣勢、使工資增長受到壓抑、使資本收益的比重顯著上升。另一方面,國家之間的競爭加強使得政府更加注重效率,財政收入的減少和社會保障開支的增加使政府無力維持原來的福利制度。許多國家不斷減少福利開支和退休金、提高退休年齡。收入不平等在發達國家也通過財富效應對消費的增長産生消極影響,和人口老化一起對總需求和經濟增長起抑製作用。

  總的説來,全球化創造了新的贏家和輸家,導致以國家為單位的福利制度相繼破産。我們不可能指望有一個“世界政府”對全球化帶來的不公平實行有效的國際間補償機制,有一個世界性的福利制度來舒緩全球化的壓力。於是,勞資平衡被打破,資本主義再次“變壞”。歐盟是一個超乎國家之上的政治架構,它理當在歐洲一體化的過程中起舒壓緩衝的作用。英國公投的結果説明英國人對歐盟這個“超國家政府”能否勝任這樣的功能持否定態度

  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近年來已經在美國和歐洲發酵,使西方發達國家推進全球化的意願大大減弱。英國脫歐勢必要加劇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的趨勢。雖然近年來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關稅壁壘,但諸如“反傾銷”訴訟等非關稅壁壘卻屢見不鮮。不少國家中反對接納新移民已成為主流民意,有的還為勞動力的跨國流動設立更高的門檻。另一方面,限制國際間資本流動、加強資本管制的呼聲也日益高漲。美國已經開始實施“外國賬戶納稅法令”,經合國家也在加強對跨國資本流動和避稅活動的管制。一些國家也開始推行製造業回流政策,這勢必影響這些國家的對外直接投資。

  全球化逆轉對新加坡和中國這些在全球化進程中受益良多的亞洲國家來説,無疑是個壞消息。如果去全球化對自由貿易産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亞洲國家的出口市場勢必會萎縮。直接投資是另一個可能受影響的領域。在中國開放之前,外資主要受到接受外資國家的限制。即使是日本和韓國,都沒有像中國那樣張開雙臂擁抱外資。全球化嚴重逆轉後,對外資的限制可能主要來自資本輸出國。事態如何演變,需要密切關注。總之,我們對英國脫歐和發生在歐美發達國家的一系列出乎意料的事件,不能簡單地貼上“民粹主義”的標簽,需要認真分析、從長計議。(作者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郭碧娟]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