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文化交流與合作

從“大陸新娘”到兩岸文化使者

2014年07月29日 11:03:14  來源:新華日報
字號:    

  常熟女子趙麗娜是改革開放後最早嫁到臺灣那批大陸姑娘中的一員,和臺灣小夥蕭方善結婚20年來,三分之二的春節在臺灣度過,三分之一在常熟。這個春節,趙麗娜全家第一次沒有在“家”裏過,而是選擇去印尼度假。

  這位曾經的“大陸新娘”,現在是力推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蘇州漢桑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

  20年前,即將從蘇州大學歷史系畢業的她,來到一家臺資企業實習,與蕭方善相戀。“雙方父母對海峽彼岸來的人都感到陌生乃至害怕”,改革開放初期,兩岸交流很少,經濟差距較大,一些嫁到臺灣的大陸女子確實是想通過嫁人改變生活境況,“大陸新娘”的稱呼也帶了些歧視意味。初到臺灣,語言不通,沒有朋友,不想出門,去超市買菜,青菜竟叫“大陸妹”,趙麗娜忍不住簌簌落淚,幾乎要得抑鬱症了,“直到這兩年,我才能開口説説自己那段經歷。”

  從不能提、不能碰到開口回憶,這位“大陸新娘”的內心治愈折射了兩岸關係的變化。“現在有不少專門團體服務外鄉配偶,‘大陸新娘’這個詞成為過去時,現在我們被稱作‘新住民’。電視上對於大陸社會的報道也比以前豐富多元了。”最令趙麗娜感嘆的,莫過於兩岸通行方式的巨變。1995年趙麗娜第一次隨夫赴臺時,淩晨5點從常熟出發,繞道香港換取赴臺證件,從啟德機場轉機到達臺北,再輾轉3小時車程抵達彰化夫家,全程花費近20小時,累得人仰馬翻。2008年兩岸開通直航,趙麗娜買了從虹橋機場飛臺北的機票,看到登機處標示牌上寫著“上海虹橋-臺北松山”八個藍色楷體字,她一時百感交集,想起一句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外在環境改善了,“大陸新娘”漸漸有機會“活出自我”。“我對臺灣南島語族文化很感興趣,知道花東地區有成熟的政府和民間活動,於是就幫他們策劃實施了一個大陸赴臺考察臺灣花蓮臺東地區原住民豐年祭活動的方案。”順利完成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處女作”後,趙麗娜發現,自己熟知兩岸風土人情,從事這方面工作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自此“作品”不斷。

  2010年,趙麗娜將常熟中青年書畫家的百幅精品力作首次引進臺灣,在臺北市議會畫廊成功舉辦了“傳承虞山派”書畫交流展;常熟鐵琴銅劍樓名列“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

  2011年,趙麗娜邀請臺灣最專業的一批文獻、版本、目錄以及國學家來到常熟,組織策劃了以善本藏書為主題的“海峽兩岸鐵琴銅劍樓藏書論壇”,成功地應用歷史的內涵聯結起藏書樓百年分崩離散的命運,完成了一次文化上的破鏡重圓。

  2012年,趙麗娜在臺北設立了公司辦事處,並和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談妥了來江蘇進行文化交流的初步意向,張家港錫劇團經典錫劇《一盅緣》赴臺灣巡演等文化交流項目也大致敲定。

  “兩岸的隔膜,曾帶給我個人深深傷害。事實上,兩岸有太多文化的共識、情感的聯繫,我對做這樣的對話工作充滿了激情。”趙麗娜打算由以往舉辦靜態展覽和論壇等,擴展至動態的展演、戲劇曲藝交流演出以及紀錄片合作拍攝等更廣泛的領域。

  與此同時,趙麗娜正嘗試探尋人們的內心世界。“早期很多‘大陸新娘’文化不高,像我這樣能走出來做事的不多,其中不少人婚姻生活並不幸福;而早期赴大陸投資的臺商也並非都是人們想像中的‘暴發戶’,他們的家庭和婚姻也面臨諸多問題。我想走近他們,向世人揭示帶著深深歷史烙印的兩岸婚姻真實狀態。”

[責任編輯:段方君]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