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海西動態
閩臺交流活動
了解海西
政策支援
臺灣農民創業園
海西西岸(福建)
農業合作試驗區
臺灣水果轉机站
字號:
閩臺兩地,血同緣,根同宗 共同弘揚祖地文化

  時間:2010-05-05 14:05    來源:東南網     
 
 

2006年4月19日,連戰攜夫人、兒子、女兒等家人來到龍海馬崎村祭祖。(鄭傑 攝)

  東南網-福建日報5月5日訊(本網記者 林娟 黃如飛 張強福)大量的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表明,早在遠古時代,臺灣的“左鎮人”就是從福建通過海退時露出海面的陸橋進入臺灣的。明末清初,大量福建人移居臺灣,臺灣福建籍人口驟增,人口數量佔臺灣總人口80%左右。由於閩臺自然環境極為相似,閩籍移民幾乎原封不動地保持著原有的風俗習慣。閩南話成為臺灣最通行的語言,閩南人保持著家鄉的食、衣、住等生活方式,恪守著家鄉的禮儀和婚喪習俗,遵循著家鄉的歲時年節習俗,供奉著從家鄉帶來的神祇,演唱著家鄉的音樂戲曲,閩臺從此成為同一風俗區,鑄下了深厚的文緣。

  時至今日,我們仍可以感受到閩臺同根同源的文化氛圍,語言相通,信仰相承,戲曲相似,風俗延續。閩南語與客家話至今在臺灣流行,加之臺灣推行普通話,又稱“國語”,使得兩岸交流毫無語言障礙。歷史上福建數次移民遷徙,造成今天臺灣式的閩南語、客家話。閩南話、客家話、“國語”,皆是鄉音,鄉音未改人更親,相同的語言是我們民族獨有的符號、標記。

  媽祖的福佑從不曾離開兩岸同胞,閩臺民眾擁有共同的信仰。如對佛祖、觀音、玉皇大帝、關帝、城隍、土地等神祇的崇拜,體現了中國傳統民間信仰釋道儒不分的共性;而媽祖、開閩王、臨水夫人、保生大帝、開漳聖王等地方神崇拜更是只能在兩地找到。

  臺灣民俗與閩地相同相似,如歲時節日舞龍、舞獅,供獻祭品、婚嫁取六禮之意。閩臺建築、服飾、生活習俗大同小異。臺灣客家聚居地凹形的宅院,鋪青石板的街道,都保留了福建原有的民居風格。

  臺灣的戲曲活動隨著移民遷徙而形成發展。泉州南音、漳州薌劇、客家山歌、福佬民歌都是臺灣戲曲歌曲的源頭。最受臺灣民眾歡迎的莫過於歌仔戲和布袋戲。歌仔戲起源於漳州薌江一帶的錦歌、採茶、車鼓等民歌,明清時由移民帶入臺灣,糅合當地小調形成今天的歌仔戲,在全島盛演不衰。布袋戲起源於泉州,吸收泉州南管曲調,逐漸形成獨具藝術魅力的地方戲劇流行全島。臺灣民歌主要有福佬係、客家係兩支脈。

  對80%的臺灣同胞來説,福建祖地是魂牽夢縈的根之所繫。長期以來帶著“尋根、謁祖”意識前來大陸投資的臺商,為福建的經濟建設注入了生命力和活力。每年清明節期間,臺灣島內都有不少民眾回到福建祭祖。而隨著兩岸交流的日漸密切,臺灣不少政壇要人訪問大陸,他們行程裏幾乎都會包括走訪故鄉,祭祖,掃墓。由於歷史淵源,大部分政要的祖籍都在福建,如連戰、吳伯雄、蕭萬長、江丙坤、陳水扁、李登輝、謝長廷、呂秀蓮、遊錫堃等。

  2006年4月19日上午,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回福建漳州馬崎村祭祖,他用閩南話對馬崎宗親説:“人親不如土親,第一次回到這裡,我感到非常振奮。”隨後,連先生飽含深情地説道:“連家的列祖列宗,爺爺啊,我回來了,我終於回來了”。

  2000年,時任國民黨副主席的吳伯雄回永定縣祭祖,完成父親吳鴻麟終身未能回鄉祭祖的遺憾,他激動地用客家話對父老鄉親説,作為一個中國人,對祖先的敬愛是傳統美德,是非常自然的感情,所以我一定要回來認祖歸宗。臨別吳伯雄在吳氏宗祠裏題詞“敬宗昭德”。

  蕭萬長位於漳州市南靖縣的家廟落成于明代,裏頭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四外青山千古秀”,下聯是“美裏綠水萬年長”。明代寫的對聯裏竟然嵌有蕭萬長的名字。當地人都説,祖先有先見之明,預料會出一個叫“萬長”的名人。2005年9月蕭萬長終於實現謁祖心願,在祭祖儀式上蕭萬長先生的一句話最能代表臺灣蕭氏宗親心聲:“來廈門烏石浦蕭氏家廟祭拜祖先,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榮幸和盼望,也是我在臺灣的蕭氏祖先在天之靈所期待的。”2006年元旦前,蕭萬長先生特地從臺灣寄來賀年片,向烏石浦蕭氏宗親祝賀新年。

  “參天之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閩臺兩地,血同緣,根同宗,在共同弘揚祖地文化的過程中,大家的心貼得更近。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福建沙縣小吃臺北舉辦精品展 臺灣業者讚不絕口       媽祖誕辰慶典鳴鑼開幕 藝術展顯兩岸交流盛況      
臺胞祖地福建漳州組團赴臺“走親訪友做生意”       “沙縣小吃”臺灣行 探路兩岸烹飪合作新模式      
媽祖文化圖片展兩岸開展 感受信俗“世遺”魅力       廈門屏東信眾共唱一曲:我們都是一家人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