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往外走。”正月初六、初八、初九這些日子在老百姓眼裏被認為是一個利於出行的吉利日子,成為每年春節過後農民工返城返崗的高峰時期。但是今年春節過後,記者在基層看到,不少返鄉的農民工選擇了留守,進入家門口的企業去打工。
家門口就業趨勢日漸明朗
湖北省麻城市的夏紅香往年都會在初六到初九這幾天出行,奔赴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市,她已經在那裏打工十多年了。但是今年,她沒有出門,因為已經在自己家鄉一家新建的工廠裏找到了工作。像夏紅香一樣,有許多中西部地區的外出打工者今年節後選擇了留在家鄉,或者在家鄉附近打工,成為涌向珠三角、長三角打工大潮中的一股“逆流”。
位於革命老區大別山區的麻城市是中部地區一個典型的勞務輸出縣市,全市120萬人口,有30萬人在外打工。但是,春節長假一過,這裡舉行了一場“春風行動”招聘會,來自本地及附近城市的企業就從麻城招走了8000多人。其中,來自武漢市的富士康公司當天就與80多名返鄉青年簽訂了用工合同。
隨著沿海産業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和推進,長期以來勞動力單向轉移的局面有所改變,“逆流動”的隊伍正在逐漸壯大。
“爭奪民工”折射區域發展變局
種種跡象表明,中西部地區對勞動力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長期以來“孔雀東南飛”的格局正在發生改變。這正是我國區域發展格局悄然巨變的體現,隨著西部大開發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深入推進,東中西部區域發展的差距正在縮小。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可雲的研究表明,中部地區經濟佔全國比重在“十五”時期明顯下滑,但由於國家政策和産業轉移等因素,這一佔比在“十一五”時期明顯上揚,中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版圖中的“V”形反轉格局已經形成。
大量勞動密集型産業和加工製造業向中西部和中小城市轉移,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構建“在大城市設立投資決策與總部管理中心,在二三線城市建生産中心”的縱深格局。這些顯著的變化,對勞動力的流向産生影響。僅在麻城市的經濟開發區,從無到有發展起來的企業數已達67家,包括冶金機械、汽配、輕工食品、紡織服裝、醫藥化工等製造工業,已經招用的工人近5000人。
人力資源均衡之路漫長
10日下午,記者在麻城火車站採訪,很多外出務工人員都表示,他們在外面工作了多年,已經適應那裏的生活。來自麻城市白果鎮的曾磊在廣州一家飯店打工,初八如期出發。他説:“我在廣州呆了五六年,已經習慣了那裏的生活,讓我留在家鄉的話,覺得難以適應了。在家鄉還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想看部電影都很困難,文化生活很欠缺。”
同樣來自白果鎮的朱玲則要到杭州去。去年因為所在企業效益不好,她十月份就回家了,在家鄉也試著找了一些企業,但是覺得沒有合適的崗位,所以開年後,她還是決定到杭州去找工作。
僅正月初八這一天,麻城市的兩個火車站共發送旅客1 .6萬餘人,這個數字與往年的這一天基本相同,火車站負責人説,旅客大部分仍然流向廣東方向和江浙方向。“逆流動”仍然只是打工潮中的一個支流,從龐大的春運客流來看,涌向珠三角和長三角的打工大軍仍然是主流。
張可雲説,目前中部地區的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所佔份額仍低於其人口在全國所佔份額,“V”形反轉的強度和品質還比較脆弱,促進中部崛起還需長期努力。 (皮曙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