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曉蓮:農企要尋求更大的海外擴張

時間:2011-01-04 10:24   來源:環球時報

  近日,我國農業部表示,在國內農業自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中國農業企業應該尋求海外擴張。當前,中國在海外進行大宗商品收購的浪潮不斷高漲,但相對於全球能源和金屬市場等領域,中國企業進軍全球農業及食品市場的步伐依然遲緩。

  其實,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就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形式和內容日益豐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在境外投資、合作、上市的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有40多家,投資金額達153億元,投資地區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如我國新天集團實施的中古合資水稻農場項目,完成土地開發5000公頃,累計播種水稻1.87萬公頃,為解決古巴糧食短缺起到重要作用,受到當地政府的歡迎。

  但總體而言,我國農業企業“走出去”總體規模比較小,國際競爭力較弱。很多企業雖有海外發展計劃,卻又“望洋興嘆”。那麼,是什麼阻礙了中國農業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一是發展中國家的技術貿易壁壘。我國雜交水稻種子在出口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進口國的技術壁壘,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雜交水稻國際化發展的進程,如印度、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等國家對我國水稻種子的進口設置了嚴格的進入壁壘,其植物檢疫要求十分苛刻。此外,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沒有開展農作物新品種保護,更沒有加入國際新品種保護公約。這一狀況嚴重束縛了我國投資過去的成功品種市場價值的充分發揮。

  二是企業對投資國的相關資訊,如政治經濟狀況、農業技術水準及投資政策、對外貿易法律法規、稅收政策等缺乏了解。我國缺乏海外風險評估機構,農業企業到海外投資,不確定性因素很多,面臨著政治、經濟、自然和社會文化的各種風險,如果不了解相關資訊,每一種風險都可能對企業經營造成很大影響。如由於糧食危機的爆發,一些國家宣佈禁止在本國生産的糧食和用於生物燃料生産的農産品出口,使我國一些已在海外投資的企業受到嚴重影響。

  三是企業缺乏境外投資經驗和研發本土化等配套措施。據一份調查報告顯示,82%的中國高管認為,缺乏境外投資經驗是中國公司海外收購面臨的最大挑戰。因此很多公司正計劃採取更為謹慎的海外收購策略,尋求建立更多的夥伴關係和戰略聯盟,避免直接收購海外資産。在已完成海外投資的企業中,研發本土化等一系列後續配套措施亟待完善。如中國在雜交水稻研究和應用上始終處於領先地位,雜交水稻種子出口因為技術水準領先、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而具備很大優勢,但在東南亞一些國家,由於當地氣候、降水、土壤、蟲害等自然條件與我國差距很大,我國水稻品種不能完全適應當地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在當地建立研發中心,培育適合當地環境的水稻品種。

  實施農業企業“走出去”戰略不僅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加強我國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面對上述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整體規劃和政策指導,一方面企業也要不斷修煉“內功”,提升其融入當地市場的國際競爭力。我們相信,只要政府和企業清醒地認識到癥結所在,對症下藥,我國會有更多的農業企業踏出國門,走向世界。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