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約束再喚民營經濟“被需要”

時間:2010-12-28 10:22   來源:上海證券報

  劉光基清楚地記得,1993年,他在給自己那間賣種子的店起名字時,刻意用了“蔬菜良種技術推廣站”這樣一個非常“國營”的名字。“沒辦法,當時你要是私營的,就沒人相信你,”現在已經是上海種都種業公司董事長的劉光基,直到2002年,才徹底不再需要這樣的偽裝。

  在民營企業面前,存在著一扇“玻璃門”,透過它,能看到未來的美好,只是在現實中,一直無法穿越。

  而就在2002年,中國先後頒布一系列政策鼓勵民間投資、降低民間資本市場準入門檻的政策。到年底,非國有企業準備增加投資的比減少投資的多出近50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長速度達到18%,是前一年同期增長速度的兩倍。國內民間投資的比重接近國有投資。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時有經濟學家為之振奮道,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政府投資的格局被改寫。

  “十二五”規劃建議稿提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除了轉變經濟結構,我國還要“富民”。而這兩者,都與民營資本有關。

  “新36條”推倒圍墻

  【定論】全國工商聯201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及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民營企業經濟效益與效率在所有制結構上繼續呈現領先的格局。

  2010年,不少民營企業已經預先得知一個訊息,他們有些激動,也摻雜著疑慮的情緒。

  5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新36條”)。意見要求各地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鼓勵民間資本參與交通運輸、水利工程、電力、石油天然氣、電信及土地整治和礦産資源勘探開發等領域建設,同時允許民間資本興辦金融機構。意見同時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社會事業領域,如參與發展醫療事業等。

  “新36條”的出臺被譽為民營企業的曙光,它首次從政策層面將民間資金進入限制性領域變“允許”到“鼓勵”,體現管理層對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

  這簡直像是對民營企業的獎勵。因為,過去的2009年是中國國民經濟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但經濟社會仍然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民營企業在其中功不可沒,民營企業不單取得了長足發展,收入、資産和盈利等指標快速反彈,並在就業、納稅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顯示出民營經濟的活力與創造力,成為國民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

  全國工商聯的201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及相關數字顯示,中國民營企業經濟效益與效率在所有制結構上繼續呈現民營企業領先的格局。從盈利水準看,國有企業的收入利潤率為5.38%,略低於民營企業的5.79%;國有企業的資産利潤率為1.5%,也低於民營企業的3.14%;國有企業的每人平均利潤水準為5.27萬元,遠低於民營企業的7.86萬元。

  “國”“民”迎來公平競爭

  【期待】無論工業、投資還是國內貿易,三方面統計數據都顯示,非公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公平競爭”時代必須開啟的信號。

  鞋老闆姜軍並不是很肯定,民營企業會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相反,以他今年的感受來看,他覺得受到了排斥。這種排斥並不是硬生生的,而是今年當地政府召開的一些相關工作會議,沒有請他參加。姜軍在當地算是納稅大戶,以往政府都很看重他,而今年,除了那幾個做得很大的民營企業外,政府明顯更重視國企。

  姜軍不知道,地方政府的態度轉變是出於很現實的因素:金融危機後,一些出口外向型民營企業陷入困境乃至絕境,而後來刺激內需的措施又明顯是偏向國企,一時間,地方政府紛紛改變態度,轉向根深腰粗的國企,一些民營企業在信心上頗受打擊;幾乎與此同時,“國進民退”的聲音不絕於耳。

  但其實,這種意義上的“國進民退”只是一時的表面現象,從數據來看,無論工業、投資,還是國內貿易,三方面統計數據都顯示,非公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公平競爭”時代必須開啟的信號。

  新生力量引領産業結構轉換

  【數據】從勞動生産率看,國有企業的每人平均收入為97.88萬元,明顯低於民營企業的135.9萬元。而從資産運作效率看,國有企業的資産週轉率為每年0.28次,明顯低於民營企業的每年0.59次。

  如果説,5年前的“非公36條”只是一場民營企業進入公用事業領域的預演,那麼現在,民營企業已經到了被需要、也必須要登臺亮相的時候。

  “民營企業不僅為經濟增長做出突出貢獻,大型民營企業已經成為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堅力量。”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這樣肯定地説。這就是之前國家開始陸續出臺對民企的鼓勵和扶持政策,以及其後終於推出更加有實質內容的“新36條”的主要原因。

  中國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結構轉換的時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巴曙松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從2009年一季度以來主要靠政府需求、靠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帶動,必須過渡到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市場化的帶動,如果不成功的實現這個轉換,那麼對市場來説始終會是非常值得擔憂的事件。因為僅僅靠政府需求,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投資,就面臨著非常強的約束,比如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債務比例的約束,財政預算的約束,只有靠市場化民營企業增長的跟進,市場化的需求,才可能平穩地接過應對危機時期政府需求帶動增長的慣性,進入一個可持續的增長期。

  這話説得有些含蓄,事實上,中國經濟的增長主體,已經不得從主要依靠大型壟斷的央企轉向更多依靠富有活力的大量中小企業。

  全國工商聯的201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及相關數據顯示,從勞動生産率看,國有企業的每人平均收入為97.88萬元,明顯低於民營企業的135.9萬元。而從資産運作效率看,國有企業的資産週轉率為每年0.28次,明顯低於民營企業的每年0.59次。民營企業的活力和創新力已經明顯在國有企業之上,而接下來中國經濟需要的正是創新和活力。

  “十二五”規劃建議稿明確,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的發展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也是民營企業的必由之路。如果沒有民營企業在經濟發展方式中的轉變,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是一句空話。( 王穎)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