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國內和國際經濟形勢不確定的情況下,長期經濟結構調整和短期有效需求管理之間出現了矛盾衝突,宏觀經濟政策決策也陷入“兩難”境地。筆者認為,“兩難”問題的實質是長期與短期經濟目標在政策選擇上産生的衝突,我們既不能不顧短期經濟平穩增長的需要,又不能捨棄長期經濟增長動力的訴求。但長期經濟持續發展是經濟政策必須著重考慮的層面。因此,我國宏觀經濟政策要以長期經濟發展為重點,努力做到“供需並重、長短結合”。
首先,要從心理意識和實際操作兩個層面接受低的增長速度。長期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理念貫穿于整個經濟政策思維之中,以“GDP崇拜”為代表的“速度拜物教”思潮極為洶湧。“十二五”規劃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維開始弱化,“包容性”增長的思路逐步顯現,這説明以GDP增長以及“保八”鐵律為核心的政策線路開始調整。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解決“兩難”的首要任務是解放思想,接受相對較低的經濟增長速度;宏觀經濟政策要在不嚴重危及經濟增長的情況下,犧牲短期經濟增長速度,著眼于長期經濟穩步持續發展。
其次,要切實加快投資結構的調整。經濟轉型不是不需要投資,與此相反,可能需要大量的資金。所以,從短期出發,不能過快縮減危機以來的投資規模,要保持投資的平穩性。但是,同時又要從長期經濟發展的視角出發,優化投資結構,從“增長優先”與“就業優先”的投資政策思路轉變為“創新優先”和“結構優化”為目標的投資政策理念,積極發展資本市場,合理創新金融工具,主要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來調優整體的投資結構。
再次,要促進信貸結構的優化。處於結構調整階段的中國經濟需要的是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同時需要一個穩定的貨幣供給機制。而最為重要的是繼續實施“有保有壓”的信貸政策,優化信貸結構,使資金優先進入高技術産業、節能減排産業以及民生工程等領域。
最後,要從長遠著眼,逐步加快增量改革進程。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難度加大主要在於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攻堅階段,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經濟的短期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從長期經濟發展的高度出發,加快包括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和壟斷行業等多個層面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同時加強政府的自身建設和職能轉型,推進政府從經濟建設型到公共服務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