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理財産品跑贏CPI? 專家:恐是“神話”

2011-08-03 14:06     來源:深圳特區報     編輯:王思羽

  專業人士提醒:避免資金配錯比關注收益更重要

  6月CPI“破6”不久,多家機構已預測7月CPI將再次“超6”。時下,銀行理財産品“跑贏CPI”的廣告逐漸成為時髦。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年中以來,銀行發行理財産品在品種和吸納資金量上均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長,理財産品還被一些銀行看作新增長點。但業內人士對此並不看好,在其看來,經濟形勢平穩時,理財産品有一定短期保值作用,但目前實體經濟有諸多不確定因素,資金易流向一些缺乏投資價值的高風險領域。消費者應改變只關注收益的習慣,對資金流向不能繼續不聞不問。

  現 象

  保本八成也號稱“保本”

  “儘管跑贏CPI很困難,但顯然比存銀行高。”家住南山區的姚先生一直精於理財,從去年6月開始,他將從股市抽出的50萬現金做了一個投資組合,其中30萬購買了兩家銀行的理財産品。姚先生的組合很簡單,就是不斷迴圈地購買中短期理財産品,一個月、一個星期的都有,到期後再繼續購買,不斷“重復”。前不久,他算了一下,一年時間,資金約增值5%,而加息後的一年期定存利率也不過3.5%。

  “妙手理財,跑贏CPI,還你正利率時代。”但這幾天,細心的姚先生發現,一些理財産品打出了更“誇張”的旗號,直接從“跑贏定存”過渡到“跑贏CPI”。某股份制銀行深圳分行的工作人員曾勸姚先生購買一款3月期理財産品,工作人員稱該行理財業務曾獲國內多個“第一”,如果用5萬元購買,可獲約4%的年化收益率,如果用100萬元購買,則可獲4.5%的年化收益率,如果用200萬購買則可達到5%-6%的年化收益率。“還真能跑贏CPI,但我沒有敢買。”姚先生説。

  近期全國不少城市都出現過消費者和銀行因理財産品虧本而引發糾紛的情況。深圳某行一位一線理財顧問透露,自6月份以來,銀行不少理財銷售人員業績壓力大,任務重,工資和業績掛鉤直接導致了推銷時容易誇大其詞。銷售人員很多時候很難對消費者盡到必要告知義務,口頭承諾保本成為行規,書面合同絕對見不到保本二字。“保本也有很多種,比如80%保本,都叫保本。”該顧問説。

  調 查

  跑贏CPI的産品只佔少數

  記者從相關途徑獲悉,近期,深圳部分銀行在個人業務部門紛紛加大了對理財板塊的投入,以期成為新的增長點。深圳一股份制銀行內部人士表示,對銀行來説,理財産品不論是虧還是賺,管理費必不可少。在監管部門不斷收緊信貸、減少可貸資金、利差減少的時候,銀行利潤也會更好看一些。“至少在年底不至於太難看,否則總行會有意見。”

  從全國的情況看,理財産品業已進入“瘋狂”時代。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發行個人銀行理財産品規模約達8.51萬億,超過2010年全年發行規模。上半年,各銀行共發行理財産品9371款,較去年1至6月産品數量增加5170款,增幅120%。其中僅交通銀行一家便發行1204款,高居發行榜首位。記者發現,這些理財産品儘管很多是短期産品,但年化收益率普遍超過3%,很多還在一年期定存利率之上,對消費者極具吸引力。

  一些小型城商行、農商行發行的理財産品利率更高,收益率超過5.5%。統計更顯示,各銀行6月15日以後發行的理財産品普遍比6月初收益率提高100到200個基點。

  但記者調查發現,“跑過CPI”的理財産品其實很少。在深圳,理財産品年化利率多沒超過6%。“跑過CPI,哪有這麼好的事,超過定期存款就差不多了。”以上內部人士表示。

  提 醒

  資金或配錯

  至地方融資平臺

  記者獲悉,近一個月以來,銀行間資金市場7天和3月期拆借利率都在6%-7.5%之間,而銀行發放短期産品整體都在4%左右。“理財産品和拆借的整體利差在2%左右。”深圳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在拆借高利率的情況下,即便銀行不做貸款,通過同業拆借就能保證收益。該人士還表示,從綜合來看,做理財産品吸收貸款通過短期拆借獲利,和做一般公司貸款相比,成本更低且基本上無風險可言。

  日前,有銀行業人士對記者透露,監管部門不久前曾內部批評部分銀行違規發行理財産品,資金有流向地方融資平臺的情況。“監管收緊,直接貸款不容易,通過理財産品曲線融資就出現了。”上海一位資深金融市場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理財産品流入融資平臺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是理財資金投資城投債,城投債是地方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和中期票據。二是通過銀信合作,銀行發行理財産品融得資金,通過信託公司以股權投資進入地方融資平臺。

  以上人士分析,通過購買理財産品跑贏CPI,實現“正利率”可能只是個“神話”。首先,很難找到高收益實體經濟面投資機會,實際上理財産品收益真正超過6%的是少數。同時,銀行管理費也逐步看漲,獲利被進一步擠壓。更重要的是,近期國內一些地方融資平臺開始有“違約”消息傳出,投資者不能放鬆警惕。購買理財産品不要只主要關注收益率,對資金流向反倒沒有概念,這樣做不是一個合格的投資者。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