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年補10年 臺灣快轉拼經濟

2012-06-18 09:50     來源:臺灣聯合報     編輯:范樂

  高雄港曾經排名世界前三名,可是在全球經濟的賽跑中,臺灣港埠的貨櫃裝卸量十年來近乎停滯,高雄港已少有塞滿貨輪的榮景,反而常見整排貨櫃起重機閒置的孤單。

  中新網6月18日電 “成功的故事愈來愈少,失敗的故事愈來愈多。”新竹科學園區曾是臺灣的驕傲,2005年美國《商業週刊》更曾以“隱藏的全球經濟中心”形容竹科;但華邦電子創辦人之一、臺灣科學工業園區公會秘書長張致遠,對竹科30年來的發展,卻發出如此的感慨。

  竹科不升級 難逃被淘汰

  臺灣聯合報18日刊發一則報道談臺灣經濟發展,報道從竹科和高雄港以及韓國的案例談起。竹科廠商依舊在,臺灣的GDP約有一成是竹科創造。但世界變得更快,加上大陸崛起,全球科技分工急速變化,有“東方矽谷”美譽的竹科若無法升級,也難逃被淘汰的命運。

  換個場景到高雄,優越的地理位置曾將高雄港推升為世界第三大港,而今早就被鹽田、上海、寧波等超越。

  進出高雄港快30年的李船長回憶,八十年代的高雄港,排隊進港的船隻絡繹不絕,鹽埕區港灣街上的舶來品店、酒吧,更被船員擠滿,對照現在車馬稀,根本是兩個世界。

  四小龍韓國 晉貿易大國

  時代的變化還不僅於此。與臺灣並稱亞洲四小龍的韓國,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站起來;去年,韓國外貿總額突破1兆美元,晉陞為貿易大國。

  從竹科、高雄港到韓國,凸顯了臺灣經濟危機:再不奮起直追,恐怕在世界舞臺上找不到位置、找不到角色、找不到自己,甚至就此消失。

  臺灣從來不怕危機和艱難,一直是在孤立無援中走自己的路。臺灣就像一艘航空母艦,百萬中小企業是圍繞母艦的小艦,領導人是艦長,政府是舵手,率領龐大艦隊走過危機,也譜出臺灣奇跡。

  提著一隻007手提箱打天下,是臺灣經濟史頁上耳熟能詳的故事。儒鴻企業董事長洪鎮海説,早年就是提著007手提箱向買主報價。

  創于1977年的儒鴻,歷經美國取消紡織配額、加入世貿組織等考驗,從不懼怕自由化挑戰,但洪鎮海近來憂慮日深。他説,因為政治因素,臺灣企業本來就比較辛苦,現今各國築起一道道貿易障礙,企業四處碰壁情況將更嚴重。

  政治紛擾下 臺灣失動力

  但更嚴重的是,“目前看不到突破困境的曙光,”一位臺商説,十年來,臺灣陷入無止盡的政治對立與民粹氛圍,臺灣這艘航空母艦彷彿失去方向與目標,只會“關起門來吵架”,卻不知外在局勢早已天翻地覆。

  臺灣經濟現今不只後有追兵,而是早被世界遠遠拋在後頭。面對區域經濟整合下的自由化浪潮,臺灣已沒有龜步改革的籌碼,必須加速推進。

  不只國際局勢逼著臺灣快轉,政治時空也只給予快轉的空間。從現在到2014年底的2年間,臺灣沒有重大選舉,政治干擾最少,提供朝野凝聚共識的機會,也是馬英九必須掌握的關鍵2年。

  臺“經濟部”決策官員説,“政府要用2年補10年缺口,能不快轉嗎?”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