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銀行業上演“東進西退”

2009-10-27 09:31     來源:新華網綜合     編輯:肖燕
  據國際金融報報道  昨(26)日,荷蘭國際集團(ING)表示,該公司將一分為二,分割成獨立的銀行部門與保險部門。同時,ING將發行75億歐元(約合113億美元)的新股。而就在不久之前,ING才把旗下瑞士私人銀行業務和亞洲私人銀行業務剝離出去。

    合併?分拆?

    自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歐美各國政府就一直在為那些“大得不能倒”的金融機構“補窟窿”。而近來,關於英國大銀行該不該進行分拆的問題更是引起軒然大波。儘管從金融機構的角度來講,並不希望分拆旗下的部門或業務,然而出於現實的考慮,一些大型金融機構仍不可避免地進行著“瘦身”運動,通過資産出售,來縮小規模、降低成本。

    昨日,英國勞埃德銀行集團稱,將把旗下Employee Equity Solutions(EES)業務以現金4000萬英鎊出售給金融服務商Computershare。日前,歐盟更是要求蘇格蘭皇家銀行(RBS)剝離愛爾蘭及威爾士地區的中小企業貸款業務。而如花旗這樣受金融危機衝擊頗大的大銀行,早在年初就公佈了分拆的消息。

    據外電昨日報道,法國農業信貸銀行考慮與法國興業銀行進行合併,該計劃涉及保險商安盟公司(Groupama)。對此,雙方表示否定。

    目前,東西方銀行之間正演繹著一場“東進西退”的遊戲。10月15日,新加坡華僑銀行以14.63億美元收購ING旗下亞洲私人銀行業務。而早前,蘇格蘭皇家銀行旗下部分亞洲資産則由澳新銀行競得。

    “其實,之所以目前在銀行資産的並購中出現這種‘東進西退’的局面,一方面是由地理位置因素決定的。因為當歐美的大型銀行剝離旗下資産或分拆業務時,首先考慮的是退出發展仍相對不成熟的亞洲市場。相反,亞洲的一些銀行可以借機擴大在本土的發展規模。”上海師範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孫茂輝表示。

    他繼而指出:“另一方面,歐美銀行剝離的往往都是那些盈利相對不穩定或更容易遭受衝擊的零售銀行業務,而亞洲的銀行在私人銀行等零售銀行業務方面發展相對遲緩,可以借機在此時以低價購得,從而充實自己的薄弱環節。”

    混業?分業?

    10月23日,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一口氣接管了7家小型商業銀行,今年美國倒閉銀行的數目已經突破100大關,增至106家。中小銀行瀕臨破産,大銀行變賣資産求生,銀行業的經營模式該何去何從?

    “銀行的混業經營模式是這幾十年以來銀行業所一直追求的,但是這次金融危機也引起了金融界的反思。”孫茂輝指出,“在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金融機構剝離旗下非核心業務及虧損業務,對銀行業的復蘇可能更為有利。”

    混業經營目前已經成為國內金融機構發展的一種趨勢。專家指出,並不是説金融危機否決了這一模式,而是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的反思與探索,究竟是“大而全”還是“小而精”?

    “沒人能確定哪種模式更好,但是銀行的確應該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尤其是亞洲的銀行在收購歐美銀行資産之時,更需要這種‘度’的把握。結合自身的機構及發展模式,進行相對的擴張有助於亞洲銀行業的崛起,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全球銀行業發展不平衡的局面。”孫茂輝指出,“但是不能盲目擴張,必須懂得取捨。”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