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5日 星期六 03:48:44

媒體評論:商業銀行存貸款為何同步減少

2012-05-22 11:07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編輯:范樂

  一系列的壞消息,讓我對經濟的擔憂,轉變成了對現實的恐懼。我不希望看到我過去的判斷變成現實,所以沒完沒了地説,掰開了揉碎了講道理,希望中國不要落入滯脹陷阱。但是,是不是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很像。如果這次是真的出現了滯脹,那麼對於中國,無疑是一場大難。

  媒體報道説,5月份前兩周,存款減少2000億元的前提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近乎“零增長”,而且業內已經基本確認是“貸款需求嚴重不足所致”。如果這意味著企業生産開工不足,那將是非常討厭的事情。

  不過,目前確認經濟已經失速嗎?我不敢確定,或者説實在不願意面對如此慘烈的事實。也許,我們還可以做另外的解釋,把存款流失、信貸減少解釋得“正常”一些。

  比如,我們可以認為,當央行明確政策轉向之後,企業預期未來貸款成本會下降。這是“真的”,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已經告訴我們:全部貸款平均利率已經從去年12月底的8.01%降至今年3月底的7.61%。儘管貸款利率高於基準利率的佔比還在提高,那只能被解釋為高價貸款利率有所降低,低價貸款利率有所上漲。為什麼低價貸款漲價、高價貸款跌價?這當然與成本上漲惡化了大型國企資産負債率密切相關,同時,由於中央強令給予中小企業貸款,略微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但無論如何,企業總體貸款成本是下降的。

  貸款價格開始走低,這會不會使企業避免過早貸款?當然會。歷史多次證明,貸款利率開始走低的初期,都會出現企業押後貸款的現象;相反,貸款價格走高的時候,企業會提早貸款。尤其對於存款較多的企業,它們寧可先消耗一些存款,也不願意過早增加貸款,因為現在正是企業貸款量價齊增的時候,過早貸款成本太高。

  這似乎就解釋了為什麼商業銀行會出現存貸款同步減少的情況。但如此“合理”猜測真的符合事實嗎?不一定。因為,一季度宏觀經濟數據顯示,消費和投資增速的回落速度沒有改變,中國經濟內需、外需都顯得十分疲弱。

  同時,來自中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和商務部研究院企業信用測評中心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總體資産品質和價值創造能力都在大幅減弱,而且2012年第一季度呈現加速趨勢。為什麼會這樣?官方一定會解釋為“經濟結構調整”,但我不這樣看。總量問題就是總量問題,不要用結構性理由掩飾,沒意義。結構調整必須建立在總體經濟健康的前提下,無視經濟死活的結構調整是犯罪,因為經濟垮掉了,結構調整還有意義嗎?還用得著結構調整嗎?就好比,人都死了,還説治病的事,有意義嗎?

  數據顯示:過去數年,中國宏觀經濟調控存在超調和滯後。在我看來,如今這種力度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轉向,應當發生在去年6月之後即去年6月份開始預調微調,貨幣政策回歸中性;9月份開始“中性偏寬”,今年一季度初見成效,經濟見底趨於穩定,現在開始微微上翹。

  晚了。現在才做,至少晚了三個季度。為什麼非要去年年轉机向?晚兩三個季度有什麼關係?中國農民當年的一句話很到位: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去年6月份,人氣還在,市場主動性需求還在,溫州所代表的中小企業問題還沒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還是那句話,現在的轉向力度不夠,於事無補,經濟失速或稱斷崖現象似乎不可避免;加大力度,轉向成本巨高。但無論如何,中央都必須堅定扭轉經濟頹勢,必須轉變市場預期,必須避開經濟斷崖,否則代價更是難以想像。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 

更多專家專欄

更多金融動態

更多金融詞典

    更多投資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