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財政局日前透露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10月,市本級中小客車總量調控增量指標競價收入達6.9億元,完成年初預算3.6億元的191.7%,預計全年收入7.7億元,超收4.1億元。
也就是説,今年一年,廣州市從車牌競拍中獲得的收入是當初預算的一倍還多。如此巨幅的增長,是否合理?在討論如何花這筆錢之前,似乎有必要先回答車牌競拍收入為何會超收一倍有餘這個問題。
眾所週知,廣州的車牌競拍機制一直備受質疑,因其事前不公開投標人數,競價者也不能實時看到中標金額,車牌價格還曾在連續5個月沒有底價成交且均價創新高達3萬餘元之後,突然曝出12人以底價一萬元成交的奇聞。這些問題,是我們在討論車牌競拍超預算收入該怎麼花這個問題時,不能忽略的前提。
報道稱,車牌競拍中超收的錢將全部用於公共交通的發展,其中擬用於公交行業綜合補貼2.3億元,水上公交項目及運營補貼1.3億元,公共自行車項目0.2億元,交通標誌標線改善項目0.2億元,LNG(液化天然氣)公交車試點應用、中小客車增量指標競價成本性支出等項目資金0.1億元。
上述分配方案,將超收的錢用於公交補貼、水上公交補貼,這看上去很美,但這兩項新增的總計3.6億元預算補貼,市民到底能從中獲取多少優惠,能否直接反映在票價優惠上(比如取消刷卡15次才有優惠的限制),我們沒有看到相關的估算。
再者,公共自行車項目、交通標誌標線改善、LNG試點等項目支出都從車牌競拍超收部分中提取,這是否合理?如果年初的財政預算中已有對這些項目的撥款,那麼現在為什麼還要追加投入?如果年初預算沒有撥款,那是否意味著如果車牌競拍不超收,這些項目今年就沒錢落實了?對於公共交通,財政本來就應該投入,如果車牌拍賣收入只是“置換”了部分財政投入,那所謂的惠民又體現在哪?進而言之,在車牌拍賣之前和之後,公共交通的投入總量究竟增加了多少,其中有多少是拍賣收入帶來的,以及各個具體項目的投入增減情況,都需要更詳細的曬賬和説法。
此外,“中小客車增量指標競價成本性支出等項目資金0.1億元”,這裡所謂的“成本性支出”指的是什麼?是不是用於支付那些為車牌競價而設立的行政機構的運作開支,甚至為其中的工作人員支付福利呢?難道這也算“用於公共交通發展”?要知道,如果車牌競拍的日常運作成本是靠超預算收入來維持的,就存在行政倫理問題,令人擔心會刺激相關機構將車牌拍賣作為一門生意來看待。
總而言之,車牌競拍超收4.1億這件事仍有值得探究的地方,不是用一句“超收全部用於公共交通發展”就能打發的。
柳絮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