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1月28日電 題:上海浦東拒當“富二代” 憑良機“試驗田”梅開二度
——訪中共上海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
作者 鄭瑩瑩 鬱玫
“誰説浦東成了‘富二代’?誰説浦東沒有創業初期的熱情?”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沈曉明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如是反問。
自貿區:浦東“試驗田”梅開二度
上海浦東1990年首度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一代“老開發人”從繁華的浦西,渡江來到黃浦江對岸的阡陌農田間,開始艱苦創業的歷程。沈曉明説,至今,浦東人這份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並沒有丟。
在接受採訪中,他講了一個新近的事例:今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引來如潮企業爭相“搶灘”,由於辦公資源稀缺,浦東的外高橋股份公司為給花旗銀行提供辦公場地,用7天時間迅速騰出其所在的上世紀90年代寫字樓,員工轉而搬到一個面積只有2000平方米的待拆遷倉庫,據説,剛搬進去的時候,這個倉庫連電壓都無法保證,空調、暖氣甚至廁所都沒有。
沈曉明説,上海自貿試驗區是中央給浦東發展的又一次機遇,使浦東再一次站在改革開放的潮頭。而浦東要在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設過程中做好“配角”,全力以赴助推自貿區發展。
在做好“配角”的同時,在開發開放的路上已走了23個年頭的浦東,也思索著借自貿區良機,再耕“試驗田”,為新一輪發展尋求突破口。
沈曉明説,除了配合服務好自貿區建設外,浦東還要最大限度促進自貿區內外聯動,發揮自貿區在産業、政策等方面的溢出效應。
具體而言,在産業方面:上海自貿區空間有限,目前遠遠不能滿足眾多企業入駐需求。沈曉明説,浦東其他區域,可以利用天時地利,承接這些企業,讓“圍欄外”辦公的企業與圍欄內企業形成“啞鈴型”的發展模式。
又如制度創新的溢出效應,沈曉明指出,“浦東境內可以成為上海自貿試驗區政策的第一塊試驗田”。
他表示,中央要求自貿試驗區形成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浦東可以嘗試先推廣、複製這些經驗。比如,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浦東將率先借鑒推廣試驗區的改革經驗,試點推動註冊資本認繳制、“先照後證”登記制、外商投資企業設立聯動登記等制度改革,優化市場準入,激發市場活力。
二次創業:“野戰軍”揮師南下決戰臨港
而今在浦東,流行一個特有名詞——“二次創業”。浦東人將1990年開發開放後的20年稱為一次創業時期,而後則屬二次創業;其分水嶺是浦東、南匯兩區合併,令新浦東面積達到1210.41平方公里,也就是説,二次創業階段的浦東版圖,已達到原先的兩倍多。
已不再是“GDP老大”的浦東,而今價值何在?沈曉明説,一次創業時,比的是速度,比的是GDP總量,“但浦東不能天天盯著GDP,而是要研究數字背後的含金量,在轉型發展的新階段,比經濟效益、産業結構、就業品質和收入提高”。
“同一起跑線,不再具先發優勢”、“相對好做的已做了,接下來要啃的是硬骨頭”……這些都成為浦東二次創業的難度所在。
其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就是臨港。地處東海之濱的臨港區域,是上海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先進製造業的承載地,也是浦東二次創業的新空間。
沈曉明説,臨港最大的特點是地域太大,“這在開發初期是難點,中後期將成為優勢”。
經過10年發展,臨港已從一片灘塗變成面貌初顯的新城。但沈曉明指出,臨港僅有形象不夠,還需要“功能”。
“揮師南下、決戰臨港”——成為浦東部署賦予臨港“功能”的新決策。沈曉明透露,浦東將集一次創業時立下汗馬功勞的陸家嘴、金橋、外高橋、張江四家開發公司,揮師南下,到臨港開闢“新戰場”。
目前“揮師南下、決戰臨港”已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浦東的計劃是:今年出方案,明年實質性啟動。幾家開發公司年底前“定項目、定空間”,明年開始“帶項目、帶隊伍、帶資金、帶責任,甚至帶總部”南下臨港。
為支援臨港開發,浦東還出爐了相應的配套性政策方案,近期將陸續公佈。比如對於開發公司進軍臨港,給予靈活的薪酬制度和獎勵機制;比如降低通行成本,從明年1月1日起,從S2進出臨港的客車免收通行費用等等。
沈曉明指出,臨港面積達315平方公里,按以往經驗,一個開發主體一年只能開發1平方公里,讓這四支“野戰軍”轉戰臨港,並非權宜之計,而是長久之事。
他又指出,“臨港與上海其他新城不同,它的‘遠’決定了臨港的‘五臟六腑’必須要齊全,臨港不僅要有自己的學校、醫院,還要有自己的大劇院、自己的體育場”。
昔日,浦東開發開放之前,上海人曾有“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間房”的説法;而今當開發的眼光投向臨港這片地域時,外界期待現下“白天繁忙、晚上空城”的臨港,也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人氣爆棚的經濟熱土。(完)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