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日一份針對珠三角一千多家中小外貿企業所做的調研報告顯示,有20%的企業存在因為匯率波動而推掉訂單的現象。今年以來,企業平均推掉的訂單額達到57.8萬美元。
剛剛結束的廣交會,無論交易量還是採購人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這份報告也顯示,在珠三角地區一千多家中小微外貿企業中,有20.09%的企業存在因為匯率波動而推掉訂單的現象。那麼為什麼匯率一波動就會導致退單呢?根本上説是利潤太低。
如今這些企業大多數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陣痛期。廣州一家皮具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期主要依靠壓縮成本改善企業環境。據他介紹,皮具行業毛利潤從三年前的百分之五六十,下降至目前的百分之二三十,原來的利潤主要在於人工成本、原材料、物流流通成本都較低,而現在成本上漲,賣價同時又提不上去,企業沒辦法做到技術升級,必須依賴人工成本降低。他説,有同行轉移到越南生産,利潤可以回歸到百分之五六十,主要是因為那邊勞動力成本比較低。還有一些企業從自己生産轉向重點接單,然後再組織原材料,再分包給一些比他自己小的廠來做,相對而言,小廠的管理成本、場地租金和生産成本都比大廠要低。如今,在富士康工廠內,便駐紮著各類中小工廠,富士康接單之後,為了縮減成本,再分包給成本更低的小企業。這樣人工成本、原材料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這幾個因素,是目前代工業和外貿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心裏他們也是推動壓縮成本,打造品牌,以及拓寬銷售渠道等小步升級的方式。
在這場轉型升級戰中,有沒有中小外貿企業能夠成功突圍呢?他們一般都採取什麼樣的方式?
一家廣東順德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經理告訴記者,現在企業正在通過改變管理方式來提升效益,讓員工參股,提高他們的待遇,也明顯提高了公司的生産效率。在技術方面,大家也有了積極性,有一些新的産品研發出來,並能夠在國際國內上獲獎後,這樣提高了附加值和銷售價格。
經理説,"提高産品技術含量和性能,做高端産品,做很多同行暫時做不出來的東西,這樣企業就會有定價權,利潤自然水漲船高。"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資本去大刀闊斧的改革,多數受訪企業還是反映,對資本金不足的大部分中小企業而言,眼下只能先從細微處著手,升級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
當地一位主管外貿服務的蔡主任告訴記者,過去由於外貿太好賺錢,企業不願意花精力去打造品牌,但近年來外貿環境變差,出口轉內銷競爭壓力也增大,市場對品牌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但是打造自己品牌談何容易。
仍以皮包廠為例,據老闆介紹,一個皮包出廠價三四百,而到了商場可以賣到三四千元,他也知道品牌的價值。但是他卻沒勇氣拿出幾千萬來投入這個無底洞。"既要找商場店面,又要打廣告宣傳,後續還有很多的投入,而且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有回報。他説還不如拿著這些錢去投資房地産和商鋪。 (記者馬闖)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