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兩岸經貿交流  > 正文

兩岸漁業機構:以增殖放流共同養護漁業資源

2014-05-14 08: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社臺北5月13日電 (記者 劉舒淩 陳小願)伴隨兩岸海産品消費需求增長,海洋漁業資源養護和利用成為一項重要的共同課題。兩岸具代表性的漁業研究機構及行政管理機構學者、專家13日在臺北就漁業增殖放流開展深度探討。

  “2014海峽兩岸漁業增殖放流研討會”係由臺灣水産協會與大陸方面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等機構首度合作舉辦。

  為期兩天的密集研討中,來自臺灣海洋大學、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等學術機構及臺灣“農委會”、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北京市農業局等行政管理機構代表將就“借增殖放流推動兩岸生態永續”、“養護海峽生物資源”等題目發表20多篇科研論文。

  率團與會的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英傑13日專題介紹了大陸漁業資源增殖放流進展。他表示,對增殖放流的研究中有許多問題值得兩岸共同探討,為雙方今後科學開展相關工作提供依據。

  劉英傑具體提出了“制定臺灣海峽增殖放流規劃”、“開展臺灣海峽漁業資源監測”、“完善資源增殖管理措施”等五項合作建議。他希望該研討會能為兩岸漁業科研人員搭建起多層次合作平臺。

  臺灣水産協會理事長沙志一表示,當前海洋漁業的永續供應面臨著很大問題,增殖放流以人工方式補充資源,是一項重要工作。臺灣于1978年開始進行增殖放流,大陸方面十餘年來也在這一領域取得很大進展。

  去年,沙志一與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顯良率團互訪,以“異中求同”的理念共同促成本次研討。他希望,以此為起點來推動兩岸漁業互利互諒,開展更多交流。

  臺灣“農委會”副主委胡興華當天致辭時也表示,在臺灣海峽,兩岸放流的魚種都可能遊到對岸去,共同開展復育工作很重要;現在雙方就增殖放流經驗進行交流,未來還應就漁業資源養護方面更進一步加強合作。

  據了解,增殖放流是在對野生魚、蝦、蟹、貝類等進行人工繁殖、養殖或捕撈天然苗種在人工條件下培育後,釋放到漁業資源出現衰退的天然水域中,使其自然種群得以恢復,再進行合理捕撈的漁業方式。(完)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