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首批支付牌照將啟動續期 第三方支付續牌難度加大

2015-12-04 07:25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首批支付牌照將啟動續期 第三方支付續牌難度加大

  第一批支付牌照將於明年5月到期,監管層對於27家支付機構續期情況備受市場關注。近日有消息稱,央行已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非銀行支付機構在《支付業務許可證》期滿前6個月向央行提出申請續展,央行將根據相關要求進行核查,再根據核查結果決定是否予以延期。業內人士表示,監管將進一步落地,促進行業良性發展,預計主營預付卡業務公司或者業務規模較小、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企業面臨較大合規壓力。

  首批支付牌照明年5月到期

  “隨著近年來監管層對於支付機構監管日趨嚴格,支付機構風險案例和支付系統漏洞頻發備受詬病。此前浙江易士和廣東益民因嚴重違規相繼被央行登出支付牌照。總體來説,監管會進一步落地,牌照申請續期無疑將更加嚴格,難度也會加大。”一位第三方支付業內人士對京華時報記者表示。

  據了解,包括支付寶、快錢等27家企業第一批支付牌照將於2016年5月2日到期。根據央行發佈的通知要求,27家企業也將根據流程陸續開始申請續展的工作。另外,第二批獲得《支付許可證》的13家企業也將於2016年8月底到期。

  近日有消息稱,央行已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非銀行支付機構在《支付業務許可證》期滿前6個月向央行提出申請續展,央行將根據相關要求進行核查,再根據核查結果決定是否予以延期。

  據悉,《通知》顯示,對於支付機構許可證存續期間存在的“十一條”之內的任一現象,央行將指導其客觀審慎開展續展申請,敦促引導其開展兼併重組、調整支付業務類型或覆蓋範圍,穩妥安排市場退出等工作。

  “十一條”具體包括:截至申請日,累計虧損超過實繳貨幣資本50%的;已獲許可部分或全部支付業務未實質開展過,或連續停止兩年以上的;發生佔用、挪用、借用客戶備付金行為的;通過偽造、變造、隱匿數據等手段故意規避監管要求,或惡意拒絕、阻礙檢查監督;超出核準範圍從事支付業務等。

  監管政策趨於嚴格

  回顧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2011年5月央行下發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起,到2015年3月26日,已有27家第三方支付機構獲得了牌照。第三方支付行業快速發展,競爭不斷加大。

  行業發展前景還是不錯的。上述業內人士指出,有數據顯示,中國支付産業進入蓬勃發展新階段:中國支付産業市場規模已達1800萬億,涉及的子行業主要有線上支付、移動支付、線下收單以及預付卡等。此外,支付行業鏈也在不斷延伸,主要方向是由基礎設施向支付和增值服務發展。

  行業快速的同時,行業亂象頻發。支付行業監管政策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央行等十部委7月出臺了《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當月央行又發佈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建立統一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市場準入制度和嚴格的監督管理機制。

  業內人士指出,加強監管是大趨勢。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發展已經面臨著洗牌壓力,央行在近期或許都不會新增支付牌照,其監管力度預計還會加強。

  第三方支付或再現牌照被登出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室主任曾剛認為,目前,第三方支付行業已經進入了整頓期,將告別過去的野蠻生長。過去四年間,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很快,一些第三方支付忠實地做自己的業務,但也有一些支付公司已經偏離了業務範圍,甚至違規做一些業務包括非法集資等。

  “首批27家獲牌單位中,有13家獲批經營預付卡,從央行此前動作來看,可能主營預付卡業務的企業壓力較大。廣東益民和浙江易士兩家公司被批准的均為預付卡業務。預付卡無法使用,持卡人權益嚴重受損。預付卡單位可能首當其衝。此外,那些機構業務規模較小,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壓力也不容忽視。”上述業內人士指出。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從目前行業的現狀來説,吊銷牌照也不會止于這兩家。接下來,那些業務嚴重違規、經營管理不善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都可能面臨被登出支付牌照的危險。

  此外,在業內人士看來,對消費者而言無疑是利好,第三方支付合規加強後,將提高支付的便捷和服務,促使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健康發展,實現行業良性迴圈。

  京華時報記者余雪菲

[責任編輯: 陳文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