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雲南騰衝3月30日電 題:尋訪“極邊第一城”:古時的“孟中印緬經濟帶”
作者 保旭 王艷龍
初春三月,中緬邊境小城騰衝集聚著來自各地的遊客。沿著馬蹄印古青石小道,仿佛還能感受到古人以駝鈴聲寫下的繁華景象。用當地一位文化研究者的話來説,這就是古時的“孟中印緬經濟帶”。
“從文史資料來看,南方絲綢之路至少比經西北的早百年曆史。”雲南省騰衝縣文化館館長段應宗説,漢時,張騫出使西域就看到蜀布和邛竹杖,他猜測西南可能有一條途經身毒(今印度)秘道,通往大夏(今阿富汗、巴基斯坦)。隨後,漢室對此地用兵,證明張騫的猜測是事實。
南方絲綢之路,起于現今成都,經雅安、蘆山、西昌、攀枝花到雲南大理、保山、騰衝等地出境,通往緬甸、印度、阿富汗等國家,是中國最古老的國際商道之一。
“昔日繁華百寶街,雄商大賈挾貨來。”段應宗説,經千年發展,到明清時,各地、甚至國外人員匯集這裡,加上發現緬甸翡翠玉石,南方絲綢之路使騰衝商貿林立,成為周邊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中國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稱之為“極邊第一城”。
與海上貿易命運不同,明清的海禁政策,讓這條古老的絲綢之路更加充滿生機。如今,除了大清海關建築被毀,騰衝英國領事館管所、融貫中西風格的古老大宅院、城裏到處可見的商號蹤跡,依然顯示出它昔日的繁華。
段應宗介紹,極盛時,騰衝有幾百家商號從事跨國貿易。最大的“洪盛祥”商號在國內重慶、廣州、上海和國外的仰光、曼德勒、臘戌、八莫、加爾各達、噶倫堡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是名副其實的“跨國公司。”
二戰時,日本從緬甸入侵雲南,商貿古道中斷。戰後各種因素影響,騰衝與境外的商貿幾乎停止至上世紀80年代。
但在大多騰衝人眼裏,因南方絲綢之路長期浸染,騰衝産生了帶有濃重中原文化特質的邊疆重商文化,並延續至今。他們正等待機遇重拾繁榮。
2009年7月,國家提出支援雲南建設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去年,中印共同倡議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保山市常務副市長劉剛認為,包括騰衝在內的保山處於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核心區位,又是華僑華人的故鄉,已經迎來新時代。
事實上,一系列措施推動下,騰衝已經悄然變化,街上隨處有操著各地不同口音的人交流,四方客人涌向擺著緬甸珠寶商號、店舖購物,海外華僑華人到此投資建設“美國城”……
“南方絲綢之路相當於‘古代的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它創造了繁華。今天的孟中印緬經濟帶或將會使之以另一種方式輝煌。”段應宗稱,置於大開放政策下,他看好古鎮今生。(完)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