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21日電(記者吳振東、王君寶、王雅)“90後”,這一伴隨爭議長大的群體,如今已開始走出校園,“撞”進社會。無論“老人”們願不願意,新生代正在給職場和整個生活方式帶來衝擊,而人們也開始意識到,用統一的標簽來定義這個鮮活生動的人群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
面對史上最難就業環境,部分90後卻比想像中“從容”,強調工作舒適度、注重自我感受,頻頻出現“未入職先想跳槽”“有業不就”等現象,認為年輕便是資本的他們,難道真是“不差時間不差錢”?
“設計職業方向比設計馬路更需要勇氣”
徐賽英拒絕被“標簽化”,也許她有這個資本。
儘管只有中專學歷,憑藉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獲得的專項金牌,徐賽英從一群名牌大學的本科生、碩士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上海市政設計院的一名設計員。
但在人才濟濟的設計院,她並沒有太多機會“露臉”。直到一次設計院參與競標一個重大工程項目的道路規劃,徐賽英毛遂自薦並出色完成了任務,得到了院領導的關注。
“比起設計一條馬路,設計自己的職業方向更需要勇氣。”徐賽英錶示,自己身邊的很多同齡人都是“重理想勝過薪金”,只不過一些人還在不斷摸索中,給人愛跳槽、不負責任的印象。
上海某公司客戶經理史正陽説,與“80後”相比,“90後”新職員的心態普遍更好。“成長在資訊時代的他們早早就對這個社會有了一定了解,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有的人工作特別努力,對薪資卻沒有過分要求。當然,忠誠度確實下降了,一有更好機會,他們通常不會留戀。”
[責任編輯: 劉承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