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今日推薦  > 正文

首套房貸利率收緊 消費貸悄然“變身”房貸

2013-06-21 09:52 來源:國際金融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五條”自4月實施以來,國內多地房貸應聲收窄。時值6月,北京多家銀行信貸額度緊張,收緊首套房貸,由原來八五折回調至九折或取消。房貸收緊背景下,市場再現“消費貸悄然變身為房貸”的景象。

  首套房貸利率收緊

  “近期有些銀行已經取消了八五折優惠或者調到九折,跟公司業務關係比較好的銀行還能給到九折,審批速度也會快些。”

  記者調查發現,部分銀行已將首套房貸利率最低八五折調至九折或者取消。此前,為了吸引消費者向銀行借款購房,各銀行均推出了首套房貸款利率的折扣優惠利率,優惠幅度一般在基準利率的八五折至九折不等。

  “近期有些銀行已經取消了八五折優惠或者調到九折,跟公司業務關係比較好的銀行還能給到九折,審批速度也會快些。”某連鎖房屋仲介公司張姓業務員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隨後,記者致電農行北京某分行了解到,目前該行的首套房貸利率由最低八五折調整為最低九折。此外,記者採訪發現,工行、招商、建行、中行等多家銀行首套房貸利率優惠仍維持在八五折的水準,並未調整。工行客服對記者表示,“符合首套房貸款要求的客戶,目前執行不低於基準利率0.85倍的貸款利率,近期尚未做調整。具體到單筆貸款情況則根據房貸客戶的徵信記錄、還款能力、風險等級等因素而定。”

  近日,個貸機構“偉嘉安捷”也對媒體透露,目前與其合作的銀行中,已經有2/3將首套房貸款利率八五折取消,其中執行基準利率的包括農業銀行、招商銀行、北京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渣打銀行;執行九折利率的有中行、郵儲;其他銀行雖然名義上依然可以給出八五折優惠利率,但卻增加了不少門檻,例如購房者如果想在花旗銀行獲得八五折利率的貸款,必須同時存有80萬元的存款;只有工行、建行、交行等少數幾家銀行依然執行無附加條件的八五折優惠利率。

  業內人士表示,根據往年交易慣例,銀行從進入6月開始會逐漸收緊利率,放慢貸款速度。目前為應對流動性緊張局面,各家銀行面對信貸額度的吃緊,紛紛將首套房貸利率優惠進行了上調。

  消費貸悄然變身房貸

  “仲介公司通過交易賺取佣金,客戶也能拿到錢買房,催生灰色交易。銀行會密切關注防範個人消費貸款風險。”

  “國五條”出臺已近兩個月,放貸政策收緊後,在北京購買第二套房的首付比例也由原來的六成調至七成。仲介公司工作人員小張表示,“二套房的貸款出現收緊。有房者想購買二套房的話要首付70%,名下無房者首付比例則為60%;公積金貸款二套房首付也由原先‘認房不認貸’的30%,從嚴調整為‘認房又認貸’的70%。”

  公積金貸款也趨於收緊。此前,北京率先提高公積金二套房首付比例至七成,並強化申請人資格審查。而在日前,廈門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發佈《廈門市住房公積金管理委員會關於住房公積金貸款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並降低二套房最高貸款額度。

  因此,不少消費貸悄然變身為房貸,以彌補購房資金不足。消費貸是指銀行向個人客戶發放的由於購買汽車、留學、房屋裝修等有指定消費用途的消費性個人貸款。其中指定消費用途中並不包含購房。為了防止類似的貸款行為,主管部門要求銀行發放消費貸款的時候,消費者需要出示消費合同,而且貸款是打給與消費者簽訂合同的第三方公司。

  此前央行和銀監會發佈《關於完善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商業銀行加強對消費性貸款的管理,禁止用於購買住房。

  然而,不少購房者與裝修公司、仲介機構等相互配合,加之個別銀行審批不嚴等因素,屢禁不止。記者從多家房屋仲介了解到,仲介公司可以預先替客戶墊付全部房款或者部分房款,在客戶取得完全房屋産權後,再去銀行做抵押消費貸。仲介公司通過合作機構將錢打入客戶戶頭。例如,200萬元以下的貸款一般以“房屋裝修”名義申請,找裝修公司簽訂合同,再有裝修公司把錢轉入客戶賬號裏,轉作別用。

  記者了解到,與傳統按揭貸款相比,消費類貸款期限較短,其利率按照客戶資信情況較基準利率有所上浮,對銀行而言收益更高。同時,個人住房抵押消費貸款的放貸額度一般不超過評估價的五成,對於銀行而言有較高的安全邊際。

  一位股份制銀行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仲介公司通過交易賺取佣金,客戶也能拿到錢買房,催生灰色交易。銀行會密切關注防範個人消費貸款風險。”記者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