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村民之間的攀比和博弈心理,需要村組織的有效約束和引導
有一則笑話:古代有個縣官做壽,下屬湊份子,送了一個金老鼠。縣官樂了,當眾宣佈:下個月我夫人過生日,她可是屬牛的!
拋開索賄這個情節,這個笑話仍有現實生命力。紅白喜事、人情往來,聚少成多送出去的份子錢慢慢從金老鼠攢成金牛。最近,有記者在遼寧農村調查發現,鄉親鄰里間紅白喜事互相幫襯的禮錢,名目增多、金額翻倍,逐漸演化成村民的“公害”。
這一風氣在農村地區的蔓延,值得警惕。
首先,大大加重了村民的負擔。禮金從數年前的30元、50元,漲到現在的數百元、上千元,禮金漲幅顯然大大超出了村民收入增長水準,讓不少村民戴上了禮尚往來的枷鎖。
其次,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浪費。隨著禮金攀升,招待酒席的標準也水漲船高。大吃大喝往往還伴隨不少“剩宴”,這與我國國情和村民的收入水準都極不相稱。
最後,禮金攀升還使正常的人情交往世俗化,親友鄉鄰間矛盾增多。宴請和往來本是交流感情的機會,而禮金的摻和卻扭曲了不少親情友情——禮金給送少了、對方喜事辦得太多了,難免會有人覺得“吃了虧”。於是有些“吃了虧”的村民挖空心思、翻新花樣操辦喜事。村民的負擔不斷加重,矛盾更成了解不開的結。
禮金的攀升,很大程度上源於攀比心理。別人送一千,自己送五百,面子上過不去,既擔心別人看不起,也怕別人心裏有怨氣。紅白喜事名目的增多,主要源於親友、鄉鄰間的心理博弈——你可以辦,我為什麼不辦,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必然使紅白喜事的花樣只會增、不會減。
打破村民之間的攀比和博弈心理,需要村組織的有效約束和引導。一些村委會不妨組織村民坐在一起,一塊建個村規村約。什麼紅白喜事可以操辦,什麼不能辦,大家要定個規矩;禮金的標準要定個上限。這樣的規矩讓大家都省錢、省事、省心,不難操作,也會贏得村民的支援,何樂而不為?
當然,更需要警惕的是文首笑話中那樣的縣官。對於基層幹部借人情往來名義斂財的變相腐敗行為,紀檢監察部門應該高度關注,在制度上嚴格規範,實踐中嚴格監督,莫説金牛,金老鼠也不行哩!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