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6日宣佈,自27日零時起下調國內汽、柴油價格,同時公佈了完善後的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
跟漲不跟跌,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緩解?
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主要內容,一是將成品油調價週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二是取消挂靠國際市場油種平均價格波動4%的調價幅度限制;三是適當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挂靠的國際市場原油品種。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説,目前,我國石油年進口量超過2億噸。在國際油價每天頻繁波動的情況下,如何更快反映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化,避免國內油價調整過度滯後造成“跟漲不跟跌”的誤解,向生産者、消費者及時傳遞市場信號,保障市場供應,引導合理消費,成為這次改革的重要考量。
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認為,按照新的定價機制,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油價“跟漲不跟跌”的情況“肯定會緩解”,但也不排除如果國際油價在10個工作日內出現劇烈波動或突然漲跌的情況,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在週期內不會及時跟進,但“這只是少數情況”。
王震建議,消費者要客觀理解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新機制並不會降低國內油價水準。當國際油價下跌的時候,國內油價會更快地下跌,但如果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油價上漲的風險也同樣提升。
能否防範投機,避免油價大起大落?
根據現行成品油價格機制,兩次調價的時間間隔最短在一個月左右。在國際油價變化不大時,有時調價間隔幾個月。由於調價間隔較長,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往往滯後於國際市場油價變化,經營企業能夠預測到價格調整的時間和幅度。一些經銷商借機無風險套利,不僅給投機者帶來不合理收益,而且人為製造短缺,加劇了市場波動。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表示,從2009年開始我國執行現行成品油價格機制後,國內國際油價掛鉤更為緊密,但國內油價的確漲多降少,“所以每次調價也有很多人都不太理解”。現行定價機制的確不太適用於當前市場經濟狀態,新機制將在提高市場靈活性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由於投機造成的價格大起大落,使國內成品油的價格更能反映市場的變化。
此次發展改革委還宣佈建立特殊情況下的臨時調控機制:如果國內價格總水準出現顯著上漲或發生重大突發事件,以及國際市場油價短時間內出現劇烈波動等特殊情形需對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控時,由發展改革委報請國務院批准後,可以暫停、延遲調價,或縮小調價幅度。
完全市場化離我們有多遠?
王震指出,新的定價機制使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更為貼近,但還不是完全市場化的價格。新的定價模式下,成品油價格漲跌取決於國際原油價格漲跌,從這個意義上説更貼近國際市場的變化。但我國成品油價格機制市場化改革的最終方向應該是由成品油市場供需來決定市場價格水準。“這次改革是我國成品油價格向完全市場化過渡的重要一步。”
完善後的定價機制將引導市場參與者理性應對價格波動,為今後成品油價格完全市場化奠定基礎。
林伯強説,目前,我國成品油的生産、貿易和價格還不具備完全自由化、市場化的條件。
他説,我國已成為屈指可數的石油進口大國。同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相比,石油貿易更具複雜性。“如果貿然放開原油進口,沒有充分的準備和基礎,國內大大小小的企業在國際市場展開無序競爭,會是怎樣的結局?”
王震建議,要仔細研究補貼機制,使補貼僅限于真正需要補貼的群體,比如一些公益性、本身非盈利狀態運作的公用服務部門,以及農林漁等面對油價更為脆弱的部門。但要仔細研究補貼對象和補貼方式,使補貼能補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他説,可以預期的是,調價週期縮短為10個工作日並不是最終目標。今後國家每年將對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運作情況包括調價週期是否合適等進行評估,並可再作適當完善。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