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價格持續下滑 原料造假危機頻出——
自封“國酒”的茅臺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艱難時刻。在白酒行業整體不振的背景下,嚴控“三公”消費、塑化劑風波、涉嫌價格壟斷、産品滯銷、國酒商標爭議、有機原料造假等危機頻頻爆出,將行業老大茅臺送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然而,穿過茅臺鎮上的那道磚紅色、氣派的“國酒門”,記者看到的依然是一片寧靜。制酒車間的工人一如既往地低頭釀酒,優厚的待遇和穩定的工作讓他們置身紛擾的世外,茅臺的繁榮絕非假像。
但是,在這寧靜背後的另一面,不安和焦慮赫然存在。包裝車間外曾經車水馬龍的排隊取貨景象不復存在,年前加班加點的包裝車間現在下午3點就停工了,市場上應聲而降的零售價讓經銷商開始向茅臺施壓,快速擴張的産能是否會在今年白酒市場疲軟的環境下變得過剩?這些變化中存在的危機色彩快速地席捲著茅臺。
日前,記者前往茅臺鎮,看到了風波中這家富有傳奇色彩企業的AB兩面。
直擊
“巨無霸”的版圖擴張
蜿蜒流過的赤水河是茅臺海拔最低的邊界。站在河邊的大門向上看,整個廠區像一面巨大的扇子氣勢磅薄地“打開”。河對岸星羅棋佈地散落著茅臺鎮上的各色酒廠,蒸酒的煙霧在兩岸彌散開來。
整個茅臺鎮地處海拔400余米的低熱河谷地帶,常年籠罩在雨霧中,特殊的氣候、水質、土壤條件對酒料的發酵、熟化非常有利。千百年的釀酒歷史讓茅臺鎮上空形成穩定的微生物網,共同決定了這片土地所釀醬香型白酒的品質。
鎮上沒有一家酒廠規模能和茅臺這樣的“巨無霸”相提並論。家住河對岸的張大爺今年79歲,曾在茅臺做了近40年釀酒師。退休後的張大爺最愛做的事情就是隔著赤水河看茅臺——60年間親眼看著茅臺建起了越來越多的廠房,工廠的邊界“蠶食”著兩邊的土地,“這個廠區扇子越來越大。而最近幾年,這個速度更是驚人。”
一位工人驕傲地告訴記者,“這裡正在修建新的制酒車間,産能為每年3000噸。明年就將開始運轉投産,為茅臺的産能再添佳績。”儘管“合理擴張,統籌發展”的道旗和口號在廠區內隨處可見,但在茅臺耗資幾個億修建的國酒文化城展廳內記者看到茅臺向周邊擴張、興建五星級接待酒店、産能邁大臺階以及進軍房地産業等更宏大的發展願景。
回應
負面消息背後有基金公司?
整個白酒業遭遇的難題幾乎都釋放在茅臺身上。“從來沒有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爆出這麼多針對茅臺的負面新聞。”茅臺集團戰略管理部的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段時間負責危機公關的部門幾乎處於不斷應對的狀態中。“我們也不知道第二天會有什麼樣的新聞爆出來。”
面對近期不斷冒出的負面新聞,茅臺人覺得委屈。“他們並不了解真正的茅臺。”一位從東部沿海城市來到茅臺工作的科長告訴記者,前些年這裡交通很不方便,網路也不發達,在這裡堅守的人們更多依靠的是對這家企業的信任與熱愛。“做成今天這樣有多不容易啊。”這位科長告訴記者,“我們懷疑,一些負面消息背後是在做空的基金公司。”
3月13日,《時代週刊》爆出茅臺有機原料造假時,記者正在茅臺集團採訪。上午新聞出來後,相關工作人員緊張地商定公告內容作為回應。公告並沒有對該篇報道的疑點逐一回應,而是以冷靜的陳述將茅臺原料的來源進行闡述。媒體關注的疑點並未因此得到回應。對這樣的回復方式,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你説,我們沒必要跟他們吵架吧?我們只要擺出自己的態度就可以了。”儘管態度十分真誠,但老大的心態難以掩蓋。
疑問
給不出的答案
在茅臺鎮採訪時,記者採訪了多家當地酒廠。其中在民營企業中排名第三的懷莊酒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都關注茅臺的發展,要是老大哥的日子都不好過,我們小兄弟的日子能好過嗎?”
作為了解茅臺的業內人士,他認為,茅臺最該做的是放下國酒老大的架子,認認真真地利用這次機會完成調整,將此前擴張過程中凸顯的問題逐一解決,另外,投入相當的精力和資源來重新梳理銷售渠道。頻繁爆出的危機除了白酒行業自身的疲軟外,這些問題是不是快速擴張帶來的副産品?這個質疑,茅臺集團始終不肯向記者詳細解答。有制酒車間的工人告訴記者,完全依靠傳統工藝手工釀造的酒甘美與否完全取決於制酒工以及勾兌師的經驗和水準。按照他們的回復,即使車間都招的是悟性較高的大學畢業生,即使傳幫帶的制度已經形成,在快速擴張面前,真的可以不靠時間便能催熟一個高級酒師?關於媒體爆出的産能擴大原料缺口問題,茅臺集團認為該媒體的數據計算方式有很大問題。那麼正確的計算方式應該是什麼?到底有沒有原料的缺口?
在各種危機疊加的時候,茅臺無法給出的答案,讓人們繼續對“國酒”的未來心存疑慮。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