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新的郵政條例,規定兩次免費投遞後尚未投交的快件,收件人仍需投遞的,快遞公司事先告知收件人收費標準後,可以收取額外費用。南京市的這個地方性規定,反映出當前快遞業普遍存在的問題:送快遞找不到人,收快遞等不到人。快遞業的“最後一公里”如何更通暢?
準時、定點投遞,其實不容易
北京市朝陽區的榮先生吐槽,今年7月份他有一件快遞,快遞員第一次投遞沒有成功,在沒有提前告知他的情況下,將快遞放在小區的某個收發室,然後用短信通知了他。“小區很大,有好幾個門,快遞員沒具體説明放在那個大門口了。打電話他不接,發短信不回復,我轉了一大圈才找到包裹。如果有了收費政策,不排除有些人會為了收費,故意‘失聯’。”
北京的王先生也不贊同第三次投遞收費的做法。“上週六早晨我想睡個懶覺,不料7:30、8:00接連有人敲門,開門一看又沒人。9:30又有人來敲門,原來是快遞員。他還埋怨説敲了3次了,開門太慢!”王先生説,平時在單位,快遞員經常趕在午飯時間到府送件,“我已經一口饅頭咬在嘴裏,飯吃到一半怎麼辦?讓他等他不願意。只能狼吞虎咽吃完,人都噎得慌。”王先生認為,能否準時、準點投遞,是消費者最看重的服務品質,也是收件人與快遞員常常産生矛盾的地方,“各有各的理,發生了延誤投遞的狀況只‘懲罰’消費者,不太公平。”
反覆投遞找不到人,快遞員也有損失
“服務業挺難幹的,我們也不願意和客戶之間發生摩擦。” 北京市朝陽區中通快遞某營業點的負責人林海文説,公司要求快遞員提前聯繫客戶,如果客戶不承認快遞員聯繫過,快遞員又拿不出證據,就要被扣錢了。“這一行競爭激烈,公司有投訴就查,查了就罰,沒有解釋的餘地。”
順豐快遞員梁師傅前幾週就遇到了一位難找的消費者。他第一次給客戶打電話後,到府卻發現家裏沒人,原來對方臨時出門了,他只能把快遞搬回去。第二次經過那位客戶的樓下時,梁師傅撥通電話後隱約聽到了客戶説在家,但是電話挂斷了,再打就提示“暫時無法接通”,他想試一下,就把快遞搬上了六樓,不料真沒人。吸取教訓後的梁師傅跟客戶再次約好時間,終於把快遞送到了。“把快遞送出去才有錢,不送達一分錢也拿不到,送晚了還可能被投訴。一次次爬上去五六樓還找不到人,又累又急不説,耽誤我掙‘工分’啊。”他表示非常期待北京市也出臺第三次投遞收費的規定。
借力第三方,用精細化管理提高“準點率”
近年來,快遞業在我國發展速度迅猛,經濟效益越來越好。據國家郵政局統計,2006至2015年期間,我國快遞業務量從2006年的10億件增長到2015年的206.7億件,增長近20倍;2015年,我國快遞收入規模達2769.6億元,同比增長35.4%。不過專家指出,目前這一行業仍處在粗放經營階段,隨著行業競爭日益加劇,快遞企業必須精耕細作,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才能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針對第三次投遞收費,北京郵電大學郵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國君認為,消費者不必過分敏感。“如果第一次投遞不成功,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和快遞員的約定出了問題,那麼雙方再約定好合適的時間,第二次投遞基本就能送到,第三次投遞發生的概率就很低了。”她認為,提高送達效率,用懲罰式收費只是權宜之計。物流業要想轉型升級,提高效率,還應在優化業務流程上想辦法。比如從簽單、派單環節就實行精細化管理,精準預約;在後臺管理增加對客戶的到件時間短信提醒,等等。事實上快遞員和客戶都在乎時間成本,不會有故意拖延的問題。
引入第三方的服務網點也是不錯的做法。目前北京市房山區的某小區,就引入了“格格貨棧”智慧快遞櫃,快遞員投放後,用戶會收到提取碼的短信,24小時隨時取。趙國君還説,智慧櫃只是“打通最後一公里”的方式之一,快遞等企業可以與便民店、超市連鎖店合作,打造便民服務商圈,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責任編輯:葛新燕]